油菜潜叶蝇 (彩图56~彩图58) 又叫豌豆植潜蝇、 菠菜潜叶 蝇, 俗称夹叶虫、 叶蛆、 串叶虫, 属双翅目潜蝇科。 各油菜产区几 乎都有发生, 仅西藏地区未发现。 寄主范围广, 食性很杂。 (1) 危害特点 以幼虫潜入叶片上下表皮间取食叶肉, 曲折 236第四章 油菜主要病虫害全程监控技术 穿行, 形成不规则的灰白色线状隧道, 内有细粒虫粪。 为害严重 时, 整个叶片布满虫道, 叶片逐渐失去绿色部分变白, 严重影响 光合作用, 致 使 叶 片 提 早 脱 落, 尤 以 植 株 基 部 叶 片 受 害 最 为 严 重。 幼虫还蛀食嫩茎、 花梗和嫩角果。 油菜花期蜜源丰富, 成虫 产卵量大, 结角期幼虫数量剧增, 角果膨大期幼虫数量和为害程 度达最高峰。 (2) 识别要点 (表14) 表14 油菜潜叶蝇识别要点 成虫 雌虫体长2.3~2.7毫米,雄虫体长1.8~2.1毫米。 翅展5~7毫米。 体暗灰色,疏生黑色刚毛。 复眼红褐色至黑褐色。 触角共3节、黑色,第3 节近圆形,触角芒2节、细长,无长毛。 翅半透明,有紫色反光 卵 长卵圆形,长0.3~0.33毫米,淡灰白色,略透明,表面光滑 幼虫 蛆状,体色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或鲜黄色。 老熟后体长2.9~3.5 毫米。 头小,前端有黑色能伸缩的口钩 蛹 长卵圆形略扁,体长2.1~2.6毫米,体色由乳白渐变为黄、黄褐、灰褐色 (3) 发生规律 在淮河以北地区以蛹在油菜、 豌豆、 苦荬菜等 叶组织中越冬; 南岭以南无越冬现象。 成虫出现期很早, 在江苏、 湖北一月可见到羽化成虫。 成虫活泼, 多在白日活动, 吸食糖蜜或 叶片汁液以补充营养; 寿命4~20 天。 每雌虫一生产卵45~100 粒, 散产在嫩叶上, 多位于叶背边缘。 成虫用产卵器刺破叶表皮后 产卵于刺伤处, 使叶缘形成灰白色小斑点。 卵期4~9天。 幼虫孵 出后即在叶中潜食, 潜食隧道随虫龄增大而增大。 幼虫经5~15天 老熟, 在隧道末端化蛹。 化蛹时将隧道咬破, 使蛹与外界相通, 蛹 期8~21天。 油菜潜叶蝇较耐低温而不耐高温。 春季发生早, 夏季35℃ 以 上便不能成活而以蛹越夏, 因而常在春秋两季危害, 主要在春季危 害秋播油菜。 一年发生代数由北向南渐增, 3~18代不等。 (4)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早春及时清除田间、 田边杂草, 摘除油菜花叶。 在油菜、 豌豆及十字花科蔬菜收获后, 及时清除田内枯枝落叶, 以 237油菜优质高产问答 减少下代及越冬的虫源基数。 ② 物理防治 根据成虫对甜汁有趋性的习性, 配制毒糖诱杀。 在成虫盛发期, 用甘薯、 胡萝卜煮出液, 或30%糖水, 加0.05%
敌百虫制成毒糖液, 在田间每隔3米左右点喷3~5株油菜, 每隔 3~5天喷1次, 连喷4~5次, 即可杀灭大量成虫。 ③ 生物防治 利用寄生蜂寄生于油菜潜叶幼虫和蛹体内, 自 然控制油菜潜叶蝇的种群数量。 ④ 药剂防治 注意掌握在成虫盛发期或幼虫潜蛀始期, 当有 虫株率达10%时, 在早晨或傍晚喷洒
农药防治。 可选用1.8%阿维 菌素乳油600~1200 倍液, 或 40%
毒死蜱乳油 750~1000 倍液、 3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1500~1800倍液、 5%氟啶脲乳油2000倍 液等喷雾防治。 或每亩喷2.5%
敌百虫粉剂2~2.5千克, 视虫情 每隔7~10天防治1次, 共防治2~3次。 在移栽时, 可带药移栽, 用手握住油菜苗的根基, 将苗叶在40%乐果乳剂2000倍液里浸一 浸, 这样不仅可消灭幼苗叶上的害虫, 而且对移栽到大田后的幼苗 也有一段时间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