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均有发生, 以南方多雨地区发生较重, 常引起缺苗断垄。 除危害油菜外, 还可危害豆类、 瓜类、 茄科、 十字花科等多种植 228第四章 油菜主要病虫害全程监控技术 物。 主要危害幼苗。 (1) 发病症状 ① 茎基 初期在幼茎茎基部近地面处出现水渍状病斑, 后变 黄, 病部腐烂逐渐缢缩, 幼茎折断倒伏而死亡。 ② 根部 发病后出现褐色斑点, 严重时地上部分萎蔫, 从地 表处折断、 倒伏。 湿度大时病部或附近土表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 即病菌菌丝、 孢囊梗和孢子囊, 根部发病严重时地上部分萎蔫, 病 株从地表处折断。 发病轻的幼苗, 移栽后尚可长出新的支根和须 根, 但植株生长发育不良。 (2)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为鞭毛菌亚门腐霉菌的瓜果腐霉, 属真 菌。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或病株残体内越冬, 在土壤中能存活4年 之久。 带菌土壤和病残体是引致发病的初侵染源。 翌春, 遇有适宜 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 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幼苗, 引起 幼苗发病。 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菌上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 借 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上, 引致再侵染。 病菌侵入 后, 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 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 后在病 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 主要在幼苗长出1~2片叶之前发病。 多雨地区, 土壤湿度较 大, 温度在29℃左右病菌易于侵染幼苗。 但在低温时, 环境对寄 主生长不利, 抵抗力下降, 而病菌尚能活动, 尤其是育苗期出现低 温、 高湿条件, 发病也重。 (3)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选用耐低温、 抗寒性强的品种。 与非十字花科 作物轮作可有效降低田间病原数量。 合理密植, 苗床注意及时排 水, 适时间苗, 降低土壤及株间湿度, 均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每亩 施50千克石灰。 ② 苗床处理 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 每亩苗床喷95%恶霉灵 4000倍液, 或72.2%
霜霉威水剂400倍液2~3升, 也可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8~10 克, 加细土20 倍拌匀, 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0 克加细土 100千克, 或5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按每平方米8克加细土20倍, 229油菜优质高产问答 作为播前垫土和播后盖土均匀撒施。 ③ 种子处理 论理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粉剂拌种 也有较好的效果。 ④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 可选用2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 或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95%恶霜灵4000倍 液、 3.2%恶甲水剂300倍液等喷雾防治。 第二节 油菜主要虫害的识别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