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黑斑病 (彩图40), 是油菜的常见真菌性病害之一, 在全 国各地均有发生, 以东北、 华北等地发病较重, 尤其在温室和大棚 中对油菜栽培影响很大。 寄主植物除油菜外, 尚有芜菁、 萝卜、 芥 菜、 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 主要为害叶片、 叶柄、 茎和角果。 (1) 发病症状 (表8) 表8 油菜各部位黑斑病症状表现 幼苗 发病时先在下胚轴产生直径约为2毫米的褐色病斑,以后子叶出现 直径1~2毫米的褐色小斑点 叶片 初生隆起小斑点,以后扩大为2~6毫米的黑褐色圆形病斑,病斑上 常有同心轮纹,有时四周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上生黑色霉状物, 病斑多时叶片枯死 叶柄、茎、花序 病斑椭圆形、长条形或梭形,褐色至黑褐色 侧枝和主茎 病斑如绕侧枝或主茎一周,可使侧枝或全株死亡 角果和种子 病斑圆形,黑褐色,湿度大时角果内可长出菌丝。 种子呈红色,收获 前易裂果 (2) 发病规律 病原为多种交链格孢,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 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种子内外越冬或越夏, 种子带菌率 60%, 带菌种子造成种子腐烂和死苗。 除种子外, 病菌可在病残体上越 夏, 病残体上产孢时间可延续150多天, 该病在南方周年均可发 生, 辗转为害, 无明显越冬期。 在北方主要靠病残体上的菌丝和孢 子进行初侵染, 产生大量孢子, 产孢持续80多天, 孢子由下部叶 向上扩展至上部叶、 花序及角果。 本病流行与品种、 气候和栽培条件关系密切。 白菜型油菜最易 感病, 甘蓝型较抗病, 芥菜型油菜中植株矮、 分枝低、 生长茂密、 叶面蜡层薄的品种不抗病, 反之, 则抗病。 侵染适温分别为15℃ 和25℃, 相对湿度高于90%, 叶面保持48~72小时游离水适合该 病发生和扩展。 油菜开花期遇有高温多雨天气, 潜育期短, 易发 病。 地势低洼连作地, 偏施过施
氮肥发病重。 (3) 防治方法 216第四章 油菜主要病虫害全程监控技术 ① 选种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从无病株采留无病种子。 ② 轮作 黑斑病仅危害十字花科蔬菜, 所以, 与瓜类、 豆类、 葱蒜类等蔬菜轮作2~3年, 防病效果明显。 ③ 加强田间管理 清理田园, 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并 及时摘除病叶, 均可减少田间菌源数量。 合理密植, 施足
基肥和磷
钾肥, 适量灌水, 大棚内加强通风, 降低昼夜温差等, 均有一定的 控病作用。 ④ 种子处理 播种前精选种子, 并进行种子消毒。 温汤浸种: 用恒温50℃热水浸种20~30分钟, 立刻移入冷水中降温, 晾干后 播种。 药剂拌种: 可用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 种子重量0.2%~0.3%的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拌种, 或用咪唑 霉 (按2.5克/千克种子) 拌种, 或用40%甲醛100倍液浸种25 分钟, 洗净晾干后播种。 ⑤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 可选用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 或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64%霜灵可湿性 粉剂500倍液、 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10%苯醚甲环 唑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 43%
戊唑醇悬浮剂2000~2500倍 液、 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40%
多菌灵胶悬 剂600~800倍液、 12%松脂酸铜乳油600倍液、 1∶1∶150波尔 多液等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