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白锈病 (彩图37), 又名龙头病、 龙头拐, 是一种由病株 残体、 带病种子传播的真菌性病害, 冬油菜区发生普遍, 以云贵高 原、 青海、 上海和江浙等地区发病严重, 流行年份发病率10%~ 50%, 产量损失5%~20%, 含油量降低1.0%~3.29%。 除油菜 外, 还可危害白菜、 萝卜、 芥菜、 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 叶、 茎、 角果均可受害, 常与油菜霜霉病并发在同一花轴上。 (1) 发病症状 (表7) 表7 油菜白锈病不同部位表现症状 苗期 在叶片正面散生浅绿色小点,后渐变黄呈圆形病斑,叶背面病斑处长出 隆起具有光泽的白色“泡斑”,“泡斑”破裂后,散出白色粉末状物,周围有黄 色晕圈。 叶上病斑零星分散,严重时密布全叶,使叶片枯黄脱落 茎和花梗 出现圆形或短条状的白色“泡斑”,且多呈长条形或短条状。 系统侵染 时,顶端常肿大弯曲成“龙头状”,不同于油菜霜霉病。 但在油菜花梗上可 见霜霉菌二次侵染,即在白锈菌孢子 囊 堆 里 可 见 到 霜 霉 菌,这 是 在 竞 争 营养 花器 花瓣受害后膨大、肥厚变绿呈叶状,长期不调落,花器畸形,子房也肿大 变绿,不能结实,角果上也长出白色“泡斑” (2) 发病规律 病原为白锈菌,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病菌以卵 孢子在病残体中或混在种子中越夏、 越冬, 据试验, 每克油菜种子 中有卵孢子6~41个, 多者高达1500个, 把卵孢子混入油菜种子 中播种, 发病率大幅度提高, 且多引起系统侵染, 产生龙头拐症 状。 越夏的卵孢子萌发产出孢子囊, 释放出游动孢子侵染油菜引致 初侵染。 在被侵染的幼苗上形成孢子囊堆进行再侵染。 冬季则以菌 丝和孢子囊堆在病叶上越冬, 翌年春季气温升高, 孢子囊借气流传 播, 遇有水湿条件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侵染油菜叶、 花梗、 花 及角果进行再侵染, 油菜成熟时又产生卵孢子在病部或混入种子中 越夏。 在 田 间 主 要 通 过 雨 水、 灌 溉 水 和 农 事 操 作 进 行 传 播 和 再 侵染。 211油菜优质高产问答 若冬季温度偏高, 翌年春季2~3月份温度回升缓慢, 或春季 出现倒春寒, 削弱油菜的抗病力, 则病害出现早、 易流行。 2~4 月降雨量大、 雨日多, 田间相对湿度高, 田间排水不良、 连作地的 病害发生重。 连作地或前作为十字花科蔬菜, 由于土壤菌源量大, 发病重; 前作为水稻, 土壤中的病菌大部分死亡, 发病轻。 早播油 菜比适期 晚 播 的 油 菜 发 病 重, 偏 施 氮 肥 和 低 洼 潮 湿 的 油 菜 田 发 病重。 (3) 防治方法 ① 因地制宜选用抗白锈病的油菜品种 三种类型油菜中, 芥 菜型抗病性最强, 甘蓝型次之, 白菜型最弱。 但每一类油菜都有抗 病品种可供选择利用。 ② 轮作倒茬 避免油菜连作, 提倡与水稻或非十字花科蔬菜 进行2~3年以上轮作, 有利于减少土壤中的菌源。 ③ 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及时摘除老病叶和 “龙头”, 带出田外 销毁; 科学施肥, 施足
基肥, 增施磷
钾肥, 以防止贪青倒伏, 提高 植株抗病力; 合理灌溉, 深沟窄畦, 雨后及时排水, 降低田间湿 度, 造成不利于病菌侵入和蔓延的环境条件; 收获后结合深翻整 地, 清除田间病残体, 减少来年菌源。 ④ 种子处理 选用无病种子, 并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 可 用10%盐水选种, 将下沉的种子清水洗净后晾干播种。 ⑤ 药剂防治 油菜薹高17~33厘米或始花期开始喷药, 以后 每隔5~7天喷一次, 共2~3次。 在多雨年份, 应适当增加喷药次 数, 可选用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或50%福美双 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 64%霜灵可湿性性粉剂500倍液、 7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 58%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 粉剂500倍液、 70%乙膦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65%代森 锌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药剂防病时可结合霜霉病的防治选用药 剂, 防治次数和间隔天数与霜霉病相同。 此外还可选用65%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 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 可兼治油菜白斑病。 212第四章 油菜主要病虫害全程监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