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平衡施肥, 就是根据目标产量的需肥量、 土壤的供肥能 力、
肥料的养分含量以及当年利用率等, 通过科学运算和实践, 使 施肥量既能保证目标产量对氮磷钾的需求, 又不造成养分的浪费, 从而达到高产、 高效的目的。 我国植棉面积大、 分布广泛, 土壤肥力和质地棉区与棉区之间 差异很大。 部分棉农对自己棉田的氮、 磷、 钾含量并不了解, 棉花 施肥全靠大估摸; 这样有的棉田本来氮素含量较高, 却又多施了尿 素, 本来钾含量较低, 却少施了
钾肥, 造成养分严重失衡, 棉花不 仅不增产, 反而造成减产。 也有的图省事、 怕麻烦, 把氮、 磷、 钾
肥料搞成一个比例, 或买一种
复合肥, 不论土质状况、 肥力高低, 平均施到地里, 也达不到应有的增产效果。 要提高肥效、 降低成 本、 提高棉花产量, 唯一办法就是实行测土施肥, 根据棉花目标产 量、 土壤养分含量, 进行平衡施肥。 棉花平衡施肥有两个标准, 一是产量标准, 即单位重量的
肥料 换取更多的棉花产量; 二是经济标准, 即以较少的
肥料投入获得最 大的经济效益。 平衡施肥在坚持以上标准的同时, 并遵循以下原则 和规律。 (1) 棉花必需的营养元素同等重要、 不可替代的规律 棉花必 需的各种营养元素, 有多有少, 作用各不相同, 但同等重要, 缺一 不可, 不能相互代替。 如果缺什么元素就得使用含有这种元素的肥 料补充。 例如, 氮不能代替磷、 钾, 大量营养元素不能代替微量营养元素, 土壤缺钾、 硼, 大量施用
氮肥解决不了问题, 棉花仍不能 高产。 应该缺什么养分, 补什么养分。 (2) 养分归还学说 棉花从土壤中吸收它必需的各种养分后, 为保持土壤肥力, 就必须把吸收走的养分以施肥来归还土壤, 否则 土壤肥力减退, 棉花产量下降。 氮、 磷、 钾三要素是必须归还的元 素, 还有有机质, 其他是否归还, 应根据情况而定。 (3) 最小养分率 土壤缺少某种养分时, 其他养分再多, 棉花 也不能很好生长, 其产量在一定限度内随这种养分的增减而相应变 化。 缺少的这种养分就是最小养分, 补充了最小养分, 产量就会大 幅度提高。 这如同用多个木板圈成的一个水桶, 如果一个板短 (一 个养分少), 其他板 (养分) 再高, 水也会流出 (产量也达不到), 短板多高盛多少水 (产量多高)。 看哪个养分是最小养分, 除了化 验、 测算外, 可进行田间试验确定, 比如, 进行氮
磷肥料试验, 如 果增施了
氮肥, 产量并不增加, 那么很可能
钾肥就是最小养分。 最 小养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如果钾 肥是最小养分, 补充
钾肥, 可能其他养分就成了最小养分。 这样循 环补充、 调整, 棉花产量就不断增产。 (4) 报酬递减率 作物最高产量水平主要由作物品种特性决 定, 即作物的最高产量是有限度的。 从施肥角度来讲, 当作物产量 达到最高水平后, 再过量多施
肥料, 产量不仅不提高, 而且产量和 经济效益均下降。 合理施用
肥料就是要达到作物的最高产量或经济 产量, 一般作物产量在其他技术、 措施等条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 在一定施肥量范围内或一定产量范围内, 作物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 加而增加。 但超过一定的施肥量时, 作物产量则随施肥量的增加而 下降。 平衡施肥就是通过测算和实践, 确定合理的施肥量, 以达到 单位面积最佳效益。 否则, 盲目增加施肥量必然出现增产不增收的 现象。 (5) 养分平衡 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 (营养元素) 在一定 的平衡状态下, 作物才能正常生长, 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一定 区域内应针对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的需肥与产量特性等因素, 配比 平衡施用所需施用的各种养分, 以促进土壤养分平衡吸收养分。 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数量, 而且要求有协调的比 例。 各种作物对氮、 磷、 钾的吸收都有一定的比例, 对大量营养元 素和微量营养元素的吸收, 也都有一定的比例。 土壤养分供应比例 失调, 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影响。 因此, 必须根据土壤肥 力、 作物的营养要求等, 将不同的
肥料恰当地配合使用, 保证养分 协调供应, 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 (营 养元素) 在一定的平衡状态下, 作物才能正常生长, 获得较高的产 量和产品品质。 过量使用某种
肥料就会破坏养分平衡, 影响棉花对 其他养分的吸收, 还浪费
肥料和造成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