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苗疫病在我国各棉区都有发生。 由于病菌要求高湿的生存环 境, 主要在南方棉区发生, 个别年份为害严重。 (1) 发病症状 疫 病 在 苗 期 主 要 为 害 子 叶 和 幼 嫩 真 叶, 常在降雨时或雨后发病。 子 叶 受 害 后, 先 在 边 缘 出 现 暗 绿 色 圆 形 或不规则的水浸状病 斑, 与 健 康 部 分 差 别 不 大, 尔 后 病 斑 变 成 青褐色。 其症状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病斑刚出现不久, 遇天气放晴, 日 光照射后病斑呈黄褐色, 严重者形成枯斑, 子叶或真叶脱落; 另一 种是在连续几天阴雨的条件下, 病斑迅速扩展成青褐色至黑色, 有 时半个或整个子叶变黑, 甚至发展到真叶或幼芽, 使之变黑, 晴天 后, 部分或全叶凋萎。 (2) 发病规律 棉苗疫病由苎麻疫霉引起。 疫霉菌能在土壤中 长期存活, 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 有较强的耐水能 力。 病菌通过雨水的流、 溅或积水进行传播, 在棉铃上发病多从棉 铃基部或铃尖、 铃缝等部位开始。 当棉花播种发芽后, 土壤中的病菌即开始侵染为害。 土壤湿 度、 温度和苗龄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南方多雨地区发生较为普 遍。 主要发生在多雨年份苗期, 在温度18~30℃、 相对湿度30% 以上都能发病, 但多雨高湿是发病的关键因素。 尤其是5月降水量 超过200 毫米, 连续降雨4~6日, 相对湿度在80%以上, 气温 20℃以下, 棉苗疫病会较重发生。 土壤含水量高以及低洼和靠近水 源的棉 田, 发 病 重 于 湿 度 较 低 的 棉 田。 苗 期 降 雨 多 的 年 份 发 病 较重。 棉苗本身的抗性也影响发病程度, 子叶期抗病力弱, 感病重, 随着真叶数的增加, 发病相应减轻。 雨前松土的棉田比不松土的棉 田发病轻, 蚜害严重的棉田及棉田郁蔽、 地势低洼、 土壤黏重、 排 水不良及蚕豆间作等棉田发病较重, 麦棉间作棉田发病较轻。 施绿 肥的棉田发病较重, 在48小时内疫霉菌即可在绿肥上繁殖, 导致 棉苗烂根。 (3) 防治方法 疫病是土传病害, 又与多雨高湿的气候条件关 系密切, 因此, 在疫病的多发区应采取药剂与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 合治理方法来控制病害。 ① 农业防治 用抗病的大豆、 花生或水稻与棉花轮作, 控制 棉株生长, 使棉株健壮而又不过旺。 清洁田园, 冬季深翻土地, 高畦加强排水, 撒施草木灰。 采取营养钵育苗或起垄播种, 雨后及时 开沟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 加强治虫、 及时中耕等栽培管理措施均 可明显减轻病害, 促进棉苗生育。 防止铃期植株氮素含量过高, 以 增强棉株的抗倒抗病能力。 ② 药剂防治 用干棉籽重量0.5%的苗病净、 50%
多菌灵可湿 性粉剂拌种, 或种子重量0.6%的5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 种。 棉花出苗后若遇阴雨和寒流, 可选用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 剂500~800 倍 液, 或 25% 甲 霜 灵 可 湿 性 粉 剂 400~500 倍 液、 58%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40%
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 剂250~500 倍液、 64%霜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72%霜 脲 氰·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 于棉苗真叶初期 (5 月上中旬) 喷洒防治, 并可与
杀虫剂配合, 病虫兼治。 还可用50%甲基硫菌 灵可湿性粉剂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5%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 剂500~800倍液, 于棉苗真叶初期 (5月上中旬) 喷雾防治。 对 上述
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棉区, 可选用69%
烯酰吗啉·锰锌可湿 性粉剂800~1000倍液, 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