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技术 农资信息

水果种植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害虫大全
药材种植技术粮油种植技术杂草大全
频道分类 : 农业信息 有机农业 农业种植技术 粮油种植 蔬菜种植 水果种植 药材种植 杂草图谱 害虫图谱 肥料知识 农药知识 咨询解答 农业知识 栽培技术

如何识别与防治棉铃虫?

2024-09-25 07:01 作者:李先生  

棉铃虫 俗称钻桃虫、 钻心虫, 属鳞翅目夜蛾科, 是世界性害虫, 我国各棉区均有分布和为害。 黄河流域棉区为害严 重, 是常发区, 长江流域棉区则为间歇性受害。 (1) 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取食卵壳后, 寻找嫩头上未展开的嫩 叶为害, 1天后转而为害幼蕾。 4龄后, 幼虫食量大增, 取食大蕾、 花朵和青铃。 1 只幼虫在整个幼虫期为害蕾、 花、 铃 10~20 个。 受害蕾都要脱落, 受害的花不能发育成铃, 受害青铃不仅直接遭到 蛀食, 而且虫孔易遭病菌入侵, 形成烂铃、 僵瓣, 产量和品质都会 降低。 常年造 成 产 量 损 失 15% ~20%, 严 重 发 生 年 份 产 量 损 失 28550%以上, 甚至绝产。 (2) 形态识别 棉铃虫形态识别要点见表19。 表 19 棉铃虫形态识别要点 成虫 体长15~20毫米,翅展27~38毫米。 雌蛾前翅赤褐色或黄褐色,雄蛾多为 灰绿色或青灰色。 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很斜,末端达翅后缘,位于环状纹的正 下方;亚外缘线波形幅度较小,与外横线之间呈褐色宽带,带内有清晰的白点8 个,外缘有7个红褐色的小点,排列于翅脉间 卵 近半球形,高0.51~0.55毫米,宽0.44~0.48毫米,顶部稍隆起。 初产卵黄 白色或翠绿色,近孵化时变为红褐色或紫褐色 幼虫 5~6龄,多数为6龄,初孵幼虫体长1.8~3.2毫米,头宽0.22~0.23毫米。 头纯黑,前胸背板红褐色,体表线纹不明显;臀板淡黑色,三角形。 老熟幼虫体 长34.38~36.67毫米,头宽2.51~2.57毫米。 头淡黄色,白色网纹显著;前胸 背板白色,斑纹复杂,体侧3条线清晰,扭曲复杂;臀板上斑纹消失。 幼虫体色 变化大,大致可分为黄白色、橘黄色、淡红色、绿色、灰色、棕褐色和黑色等类型 蛹 体长17~20毫米,纺锤形,第五至第七腹节前缘密布比体色略深的刻点。 气 门较大,围孔片呈筒状突出。 尾端有臀棘2枚。 初蛹为灰绿色、绿褐色或褐色, 复眼淡红色。 近羽化时,呈深褐色,有光泽,复眼褐红色 (3) 发生规律 我国棉铃虫每年发生的代数, 由北向南逐渐增 多, 少则2~3 代, 多 则 6~7 代。 成 虫 繁 殖 的 最 适 宜 温 度 25~ 30℃。 气候干旱是棉铃虫猖獗的最主要环境条件, 施肥水平特别是 施氮肥量的日益增高是棉铃虫在棉田数量上升的主要物质基础, 不 合理地施用化学农药是造成棉铃虫种群失控的最主要人为因素。 在 黄河流域, 4月中下旬始见成虫, 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小麦、 豌 豆、 越冬豆科绿肥苜蓿、 苕子、 早番茄等。 为害盛期为5 月中下 旬, 5月末大量入土化蛹。 第一代成虫始见于6月上旬末至6月中 旬初, 盛发于6月中下旬, 主要为害棉花。 幼虫为害盛期在6月下 旬至7月上旬。 第二代成虫始见于7月上旬末至中旬, 盛发于中下 旬。 第三代幼虫主要为害棉花、 玉米、 豆类、 花生、 番茄等, 第三 代成虫始见于8月上中旬。 成虫有趋光性。 幼虫第三龄以后多钻入 蕾铃为害。 在蕾铃期, 幼虫通过苞叶或花瓣侵入蕾中取食为害, 虫 粪排出蕾外, 被害蕾蛀孔较大, 直径约5毫米, 被害蕾苞叶张开, 变为黄绿色而脱落。 在花期, 幼虫钻入花中食害雄蕊和花柱后, 又从子房基部蛀入为害, 被害花往往不能结铃。 在铃期, 幼虫从铃基 部蛀入, 取食一到数室, 虫体大半外露在铃外, 虫粪也排出铃外。 棉铃虫的天敌种类很多, 寄生卵的天敌种类有拟澳洲赤眼蜂、 玉米螟赤眼蜂, 寄生幼虫的有棉铃虫齿唇姬蜂、 侧沟绿茧蜂、 螟蛉 绒茧蜂和四点温寄蝇等。 捕食性天敌有中华草蛉、 大草蛉、 叶色草 蛉、 丽草蛉、 异色瓢虫、 龟纹瓢虫、 七星瓢虫、 小花蝽和华姬猎 蝽等。 秋季气候适宜, 末代残虫量就大, 另外冬季气温偏高、 雨雪 少、 土壤湿度低, 越冬蛹的成活率就高, 这些有利于翌年1代棉铃 虫的大发生。 适温25~28℃, 相对湿度为70%~90%, 6~8月降 水量达100~150毫米的年份, 棉铃虫发生严重。 棉铃虫是杂食性 害虫, 在各代棉铃虫发生期间, 由于各棉区种植方式和其他作物布 局不同, 使棉铃虫在棉田和其他作物上发生有所差异。 植物施氮肥 高, 一般高水肥、 棉田长势旺、 花蕾铃多的棉田虫口密度大, 集中 连片的棉田比玉米、 高粱等作物间作种植的棉田发生重。 (4) 防治方法 根据棉铃虫发生为害的特点, 南北棉区的防治 策略不尽相同。 北方棉区越冬基数高, 第二、 三代为害重, 棉田外 虫量大, 应狠抓第二代, 严控第三代。 南方棉区越冬基数低, 第 一、 二代虫口密度较低, 第三代为害上升, 第四代为害严重, 因 此, 应注意第一代, 挑治第二代, 狠抓第三代, 控制第四代, 结合 农事操作压低越冬代虫口。 近年来, 转 Bt基因棉花在我国迅速推 广, 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的为害。 ① 种植转 Bt基因棉花 种植抗虫棉能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为 害, 据观察, 1~2龄棉铃虫幼虫在吞食转基因抗虫棉棉叶针头般 大小后, 12~24小时内就会中毒死亡; 3~4龄幼虫吞食转基因抗 虫棉后, 2~3天内即中毒死亡; 5~6龄棉铃虫吞食转基因抗虫棉 后, 导致活动停止、 腹泻, 多数幼虫也会死亡, 即使少数幼虫能够 化蛹, 也会形成畸形蛹和坏死蛹, 最终难以完成世代发育。 种植转 基因抗虫棉可减少农药用量60%~80%, 第二代棉铃虫发生期可 基本不用化学农药防治, 第三、 四代棉铃虫发生期, 转基因棉花的 抗性下降, 百株棉铃虫低龄幼虫达13~15头时, 应进行化学防治。 ② 农业防治 冬春深耕、 灌水可消灭土中大量越冬蛹。 5月 间清除杂草可消灭一部分第一代卵与幼虫, 7月中旬中耕可杀死一 些第二代蛹, 减轻下代为害; 种植早熟品种, 部分棉铃虫幼虫断食 死亡, 相应减少下一代成虫数量; 棉铃虫产卵期, 结合打顶尖、 摘 边心, 消灭嫩头、 小叶上的棉铃虫卵。 ③ 诱杀防治 一是种植诱集作物, 每亩棉田插花种植或在田 边地头种植150~200株玉米、 高粱诱蛾产卵, 注意用药防治诱集 作物及周围棉花上的害虫。 二是枝把诱杀, 发蛾盛期, 每亩棉田插 入杨树、 槐树、 柳树枝把15~20把, 枝把高出棉株15~30厘米, 次日清晨露水未干前捕蛾灭杀。 三是灯光诱杀, 娥始见期至盛末 期, 用双波灯、 高压汞灯、 频振灯、 黑光灯等诱蛾, 晚上8时开 灯, 次日清晨关灯。 四是性信息素诱杀, 在1~3代发蛾期, 每2 亩地放置一个性诱盆, 保持诱芯距水面1~2厘米, 每天上午捞蛾 并添加适量洗衣粉稀释液。 ④ 生物防治 在卵高峰期至幼虫孵化盛期, 喷施每毫升含伴 孢晶体100亿的苏云金杆菌乳剂100倍或200倍药液, 第二天的防 治效果可达到75%和58.8%; 卵高峰期喷施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 500~800倍药液, 防治效果可达到70%以上。 在2代棉铃虫的初 孵盛期, 每亩释放赤眼蜂1.5万~2万头, 卵寄生率70%以上。 也 可每亩释放草蛉5000~6000头, 捕食棉铃虫幼虫。 ⑤ 药剂防治 第二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为百株棉铃虫卵150~ 200粒, 或百株低龄幼虫15~20头; 第三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为 百株棉铃虫卵100~150粒, 或百株幼虫10头。 卵孵化高峰期可以 喷施5%氟啶脲、 5%氟虫脲乳油1000倍液, 2.5%联苯菊酯乳油 3000倍液、 43%辛 · 氟氯氰乳油 1500 倍液、 15%茚虫威悬浮剂 1500倍液、 44%毒死蜱·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等, 或1.8%阿 维菌素乳油80~100毫升/亩, 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 60~90毫升/亩, 40%辛硫磷乳油50~100毫升/亩, 40%丙溴磷 乳油80~120毫升/亩,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40~60 毫升/ 亩, 20%高氯·辛乳油75~100毫升/亩、 10%氯氰菊酯乳油40~ 60毫升/亩、 42%三唑磷乳油80毫升/亩、 5.5%阿维菌素·毒死 288 蜱乳油60~80毫升/亩、 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60~80毫升/亩, 于棉铃虫卵孵盛期或低龄幼虫高峰期按40~60千克药量进行喷施, 可有效防治棉铃虫的为害。   
耕种帮提供实用种植技术
|查看最新肥料报价 | 查看最新杀虫剂报价 | 查看最新杀菌剂报价 | 查看最新除草剂报价 | 查看最新调节剂报价 |
上一篇:如何识别与防治棉花根结线虫病? 下一篇:如何识别与防治棉红铃虫?
 
最新文章
导航

您还未登录,立即登录?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