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霉病俗称 “烘病”、 “跑马干” 等, 是花椰菜的主要病害, 各地均有分布, 发生普遍, 发病率15%~30%, 严重时可达到80%以上。 主要危害叶片, 其次是茎、 花梗、 种荚。 自幼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病。 (1) 识别要点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 多在植株下部叶片发病, 叶正面出现淡绿色至淡黄色的小斑点, 扩大后呈黄褐色, 因受叶脉限制而产生多角形不规则黄色病斑, 湿度大时叶背或叶面有白色状物, 叶 的 背 面 更 为 明 显。 发 病 严 重 时, 病 斑 连 片 变 暗 褐 色 而干枯。 种株发病, 茎、 花梗、 花器、 种荚上都长出白霉, 并畸形。 种淡黄色, 出现黑褐色长圆条斑, 种荚细小弯曲, 结实少。 (2) 发病规律 病原为寄生霜霉,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病原以 卵孢子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 或以菌丝体在田间留种株内越 冬。 条件适宜时, 卵孢子萌发形成芽管侵染花椰菜幼苗, 引起初侵染。 借风、 雨传播, 从气孔或细胞间隙侵入。 潜育期为3~5 天,16~18℃时发病迅速。 高湿、 多雨, 易于发病。 植株徒长或早衰, 病情加重。 发病轻重常与病毒病、 细菌性黑腐病轻重有关。 发病高峰期在9月份。 (3)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播种或移栽前, 或收获后, 清 除田间及四周杂草, 集中烧毁或沤肥; 深翻地灭茬, 促使病残体分解, 减少病原和虫源。 高畦栽培, 密度适宜, 早间苗, 适时蹲苗。施足粪肥, 适时、 适量追肥, 均匀灌水, 防止大水漫灌, 雨季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重病地要进行轮作。 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及时深翻土壤。 ② 种子消毒 使用无病种子, 种子带菌可用种子重量0.3%的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2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拌种, 消灭种子表面的病菌。 ③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开始喷药, 特别是花球在现蕾后遇连 续阴雨天气更需喷药。 可选用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58%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72.2%
霜霉威水剂600倍液、 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69%
烯酰吗啉 · 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64%恶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 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40%
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等喷雾防治, 隔7~10天1次, 连防2~3 次。 为减缓病原产生抗药性, 以上药剂最好交替使用。 喷药时应注意老叶背面应喷到。 对霜脲氰·锰锌、
甲霜灵·锰锌产生抗药性的可改用69%
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采收前15天停止用药。 保护地栽培最好用45%
百菌清烟剂熏烟, 每次用药200~250克, 傍晚密闭棚室熏烟, 隔7天熏1次, 连熏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