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夜蛾又称甘蓝夜盗蛾。 各省均有发生, 以北方发生较重。杂食性, 已知寄主达45科100余种, 主要为害甘蓝、 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 以及瓜类、 豆类、 茄果类蔬菜等。 (1) 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 残留表皮, 3龄 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 4龄后分散为害, 昼夜取食, 6龄幼虫白天潜伏于叶背、 心叶或根际土中, 夜出为害。 大龄幼虫可钻入 叶球为害, 并排泄大量虫粪, 使叶因污染引起腐烂, 造成严重减产, 并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 (2) 形态特征 见表15。 (3) 发生规律 成虫对黑光灯和糖蜜气味有较强的趋性, 喜在 植株高而密的田间产卵, 卵产于植株叶背, 单层成块。 卵的发育适宜温度为23.5~26.5℃, 历期4~5天。 幼虫发育最适温度20~ 24.5℃, 历期20~30天, 共6龄, 1~2龄幼虫因前2对腹足尚未甘蓝夜蛾不同虫态识别要点 成虫 体长18~25毫米,棕褐色,前翅具有明显的肾状纹和环状纹,后翅外缘具有一小黑斑 卵 半球形,表面具纵脊和横格。 初产时黄白色,渐变成褐色,孵化前变成紫黑色幼虫 初孵时体色稍黑,老熟幼虫体长40毫米左右,头部黑褐色,胴部腹面淡绿色,背 面具绿黄与棕褐两大色斑(典型识别症状),后者各节背面具倒八字黑色条纹蛹 长20毫米左右,赤褐色 长大, 故行走如尺蠖, 3龄后开始分散为害。 4龄后食量大增; 5~6龄为暴食期。 华北地区每年发生2~3代, 长江流域每年发生4代, 以蛹在 土中越冬, 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 相对湿度低于68%或高于 85%, 均不利于甘蓝夜蛾的发生。 常在温湿度适宜的春秋季发生严 重。 蜜源植物的多少影响成虫的寿命和产卵量; 成虫喜欢在高大茂 密的作物上产卵, 所以水肥条件好, 长势旺盛的蔬菜地受害重。 (4)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菜田秋耕或冬耕, 铲除杂草可杀灭部分越冬虫 蛹。 卵块和2龄前幼虫在菜叶上易发现, 及时摘除。 成虫发生期用糖醋盆诱杀成虫, 诱液中糖、 醋、 酒、 水比例为10∶1∶1∶8或6∶3∶1∶10。 ② 物理防治 采用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诱杀成虫。 ③ 生物防治 卵期可人工释放赤眼蜂, 每亩设6~8个放蜂 点, 每次释放150~200只, 持续2~3次, 总寄生率达到80%以上。 在幼虫钻入叶球前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 ④ 化学防治 利用3龄前群集的特点施药, 每亩用2.5%氟氯 氰菊酯乳油1.5~2.5毫升加水1~2升喷雾, 此剂量同时可兼治甘蓝夜蛾、 斜纹夜蛾、 烟青虫、 菜螟等害虫。 也可选用2.5%高效氟
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2.5%
虫酰肼乳油2000倍液、 90%晶体
敌百虫 1000 倍液、 5%氟啶脲乳油 2000 倍液、 50%
辛硫磷 乳 油1000倍液等, 于3龄前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