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核病 (彩图41) 在老菜区和设施栽培中发生普遍, 露地栽培 较少发生。 种子带菌,
肥料未充分腐熟, 有机肥带菌或
肥料中混有本 科作物残体的易发病。 病田重茬, 低洼地、 排水不良地、 种植过密, 保护地不通风、 湿度大、
肥料不足, 缺磷
钾肥, 管理粗放、 田间杂草 多或遇冻害、 霜害、 肥害, 发病也重。 菌核病一般在开花后发生, 病 菌先在衰老的花上取得营养后才能侵染健部, 受害期较长。 主要为害 根茎基部, 尤其在茎基部或第一分枝的分枝处易感染, 也可为害豆 荚等。 (1) 识别要点 ① 苗期发病 子叶和茎基部出现水浸状褐色斑, 不久茎缢缩, 其上密生白色棉毛状霉。 ② 茎部染病 发病部位主要在茎基部和茎分杈处, 开始在植株 近地面茎基部或第一分枝处, 初为水渍状, 后来变为灰白色, 绕茎一 周, 皮层组织腐烂或发干开裂, 缢缩, 呈纤维状, 病部以上茎蔓和叶 凋萎枯死。 湿度大时, 病部表面生有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 以后在霉 层下部由于菌丝聚集而形成黑色鼠粪状的菌核, 剥开茎的病组织中, 可见到不少的黑色菌核。 ③ 叶片发病 初期呈水浸状, 渐生白色毛状物, 湿度大时在茎 的病组织中腔生鼠粪状黑色菌核, 病部白色菌丝生长旺盛时也长黑色 菌核。 第二章 菜豆 135④ 花染病 致花瓣腐烂。 ⑤ 豆荚染病 发病初在豆荚上产生水渍状病斑, 病部扩大后呈 灰绿色软腐, 田间湿度高时, 病荚上密生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体。 致 荚果腐烂, 不能食用。 (2)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重病田与粮食作物轮作3年。 不能轮作的病田, 利用三夏高温期间, 收获后灌水淹地20~30天, 可杀死土壤中的绝 大部分菌核。 从无病地或从无病株上采种。 地面覆盖黑色膜或紫外线 阻断膜或白色地膜。 非地膜栽培的注意勤松土除草。 棚室栽培注意通 风降湿。 雨后及时排水。 及时摘除茎部最低处2~3片叶子清除病株, 带出田外深埋。 施用腐熟有机肥, 增施磷
钾肥。 及时防治虫害。 ② 设施灭菌 对旧架杆, 应在插架前用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喷淋灭菌。 ③ 种子灭菌 当种子中混有菌核及病残体时, 在播种前用10% 盐水浸种, 再用清水冲洗后播种。 或用 40%甲醛 200 倍液浸 30 分 钟, 然后冲净晾干后播种。 也可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粉剂 拌种。 ④ 药土 药 土 营 养 钵 育 苗 并 带 土 移 栽, 或 穴 播 时 药 土 护 种 (苗), 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或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或 40%
三唑酮·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按1∶500配成药土。 ⑤ 烟熏 保 护 地 种 植 的 菜 豆, 发 病 前 或 病 害 刚 发 生 时, 可 用 3.3%
噻菌灵烟剂, 或10%腐霉利烟剂熏烟, 每亩每次250克, 傍晚 进行, 先关闭棚、 室, 分放4~5点, 用火点燃冒烟后密闭烟熏防治, 隔7天熏一次, 连熏3~4次。 ⑥ 喷粉 保 护 地 种 植, 发 病 前, 用 5% 福 · 异 菌 粉 尘 剂, 或 6.5%硫菌·霉威粉尘剂, 每亩每次1千克, 早上或傍晚进行, 隔7 天一次, 连喷4~5次。 ⑦ 涂茎 如果茎部发病, 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100 倍液, 用毛笔蘸药液涂抹病斑或被害处, 然后喷洒药液防治。 另外, 发病初期, 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 液, 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 40%菌核净可 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40%
噻菌灵悬浮剂600~800倍液、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