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霜前花谢后10天左右, 豆粒尚未突起, 荚壁没有硬 化时采收。 及时预冷后, 再迅速将菜豆温度降至 (9±1)℃, 用0.01 毫升仲丁胺/升密闭熏蒸24小时杀菌。 剔除小荚、 老荚、 有病虫为害 及机械损伤的菜豆后入贮。 贮藏适温为8~10℃, 相对湿度95%。 氧 气2%~3%, 二氧化碳低于2%。 (1) 低温贮藏 下霜前采摘不老不嫩的菜豆, 立即进行预冷, 除去田间热, 装入筐中, 每筐装15千克豆荚为宜, 筐顶上覆盖1层 纸。 包装好的菜豆入库码成垛, 每垛40~50筐, 然后在垛上覆盖蒲 席或塑料薄膜, 防止水分散失。 库内温度保持在4~6℃, 空气相对 湿度为80%~90%, 在这样的条件下, 可以贮存保鲜 1 个月左右。 用于贮藏的菜豆, 最好选择纤维少、 不易老化和豆荚肉厚、 耐热、 耐 病性强的品种。 (2) 冰窖贮藏 先在贮藏架上铺一层苇席, 四周再用苇席围起, 将菜豆摆放在里面。 菜豆的摆放厚度一般为30~40厘米, 每隔1~ 1.2米竖放1个用苇席卷成的或竹子编成的通气筒, 以利于通风散 热。 菜豆表面应盖湿蒲席等, 每隔5~7天翻动一次。 (3) 水窖贮藏 简易水窖多为半地下式土窖。 一般窖深约2米, 窖底宽2.5米, 窖口宽3米, 长6~10米。 窖的地上部分用土筑成厚 约0.6米, 高约0.5米的土墙, 窖墙上架设木檩, 以秫秸棚顶覆土。 顶上开两个天窗备通风。 窖内高约1.7米, 水深约0.5米。 靠近窖的 两壁用竹条、 木板架设贮藏架, 架与架之间, 设木板作走道。 菜豆贮藏适温和相对湿度稍低于黄瓜, 可与黄瓜结合贮藏。 将黄 瓜摆在菜架下层, 菜豆摆在上层。 摆放时先铺一层蒲席, 蒲席事先用 0.1%漂白粉水洗刷并晾干, 四周用蒲席围起, 将菜豆放在里面, 厚 35厘米左右。 每隔1~1.2米竖放一个通气筒通风散热, 表面再盖湿 蒲席。 贮藏期每隔5~7天翻倒一次。 此法可贮藏30天。 (4) 通风库窖贮藏 菜豆装入荆条筐或塑料筐中入窖贮藏。 为 了防止水分散失, 可先用塑料薄膜垫在筐底及四周, 塑料薄膜应长出 筐边, 以便装好菜豆后能折回将豆盖住。 在菜筐四周的塑料薄膜上打 20~30个直径为0.5厘米左右的小孔, 小孔的分布要均匀。 在菜筐 中间放2个竹子编成的直径为5厘米的圆柱形通气筒, 以利于气体交 换, 防止二氧化碳过多积累。 每筐菜豆约装八成满, 通气筒约露出菜 第二章 菜豆 145豆3厘米。 筐装好后放在菜架上。 菜豆入窖初期要注意通风, 调节窖内温度, 使窖温控制在 8~ 10℃, 一般是夜间通风降温, 应打开塑料薄膜通风散热。 每隔4~5 天对菜豆进行一次检查, 贮藏15天以后则须天天查看, 发现问题及 时处理。 (5) 冷库贮藏 将菜豆在9℃ 左右的冷库中预冷后, 用 30 厘 米×40厘米, 厚0.03 毫米的聚乙烯塑料薄膜小袋包装, 每袋 1 千 克, 扎口后装入塑料筐或码到菜架上, 码放不能太紧, 每层菜架码放 1~2层。 也可在塑料筐或木板箱内衬垫足够长的塑料薄膜, 薄膜将 菜豆完全盖住, 每筐 (箱) 装八成满, 内衬薄膜上打20~30个直径 为5毫米的小孔, 均匀分布在四壁和底部, 筐内四角放入适量用纸包 成小包的消石灰。 菜筐码放与四壁、 地面、 库顶留有间隙。 控制库温 9±1℃, 每隔4~5天检查一次, 贮藏后期增加检查次数, 剔除腐烂、 锈斑、 膨粒菜豆, 控制氧气浓度2%~5%, 二氧化碳浓度低于5%。 此法可贮藏60天。 (6) 速冻保鲜 将豆荚预冷, 经挑选分级, 洗净沥干后切成小 段, 置于锅中用80~90℃热水烫漂5~6分钟。 之后立即冷却, 装入 聚乙烯塑料袋, 在-35℃条件下快速冻结。 冻结后放入-18~-15℃ 贮藏间冷藏。 此法可长期贮藏。 食用前应即刻解冻, 或用急火炒食。 (7) 气调贮藏 将菜豆10~15千克装入垫有蒲席的筐 (筐与蒲 席事先用0.1%漂白粉水刷洗并晾干) 内, 然后用0.1毫米厚的聚乙 烯塑料膜套在筐外, 薄膜上留有气孔, 袋口的一端左右两个角各放 0.25千克消石灰, 并用绳扎紧。 用氮气将氧含量降至5%, 每日用仪 器测定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如果氧气含量低于2%, 须从气 孔充入空气使之升至5%;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高于5%, 须解开消石 灰袋, 抖出消石灰, 使之进入筐外的底部以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 控 制筐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在2%~4%。 如库温比较恒定地 保持在12~15℃, 袋的内壁不出现水汽, 菜豆可贮藏30~50天; 如 果袋内有水汽, 菜豆会出现锈斑, 但种子并不长大, 豆荚也不会纤维 化。 在良好的控温库中, 采用气调贮藏塑料袋小包装的菜豆, 贮藏期 可长达6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