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癌症研究学会在1992年就曾公开表示,
槟榔内成分可能会造成口腔上皮细胞遗传物质异常,诱发口腔癌。早在1921年就有学者统计得出咀嚼槟榔使患口腔癌的危险性增大,且与槟榔咀嚼时间高度相关。在印度、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口腔癌及喉癌的发生率很高,可能是因为当地居民抽烟、咀嚼烟草及槟榔较多,在印度的旁遮普咀嚼槟榔是最少的,喉癌的发生率仅为1%,但是在印度南部和东部咀嚼槟榔较多的地区发生率就增加。
方厂云等采用原位缺口平移技术检测市售槟榔提取物对人胚口腔黏膜纤维母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发现随着槟榔提取物浓度的增大,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DNA损伤程度愈严重,表明槟榔提取物有潜在致癌的可能性。
Shirname等应用沙门菌属的TA100,TA1535,TA98和TA1538四个typhimurium测试株试验,发现槟榔碱和其代谢物槟榔次碱对上述4菌株均具有明显的致突变作用。大量体外细胞试验也证明了槟榔碱的致基因损伤作用。
已有关于槟榔嚼块中槟榔碱(槟榔果中主要的生物碱)、槟榔次碱(槟榔碱的代谢物)和N-亚硝基去甲基槟榔碱(槟榔碱唯一的N-亚胺产物)的诱变性报道。3-甲基亚硝胺-丙腈(MN-PN)是亚硝胺的一种,在大鼠试验中是一种强劲的致癌物。石灰中的氢氧化钙用作槟榔嚼块的咀嚼物,在槟榔果中形成活性氧,可能会引起口腔黏膜细胞DNA的氧化破坏和细胞破坏。Jeng等(1999)指出槟榔碱细胞毒素的作用是由于谷胱甘肽的损耗而不是由于攻击氧自由基。Tsai等的研究表明,槟榔碱对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毒害和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可能受细胞密度、血清浓度和繁殖时间的调控。Chang等(1998)从他们的研究中总结槟榔碱是细胞毒素剂而不是基因性毒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