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只有独立的茎干而不产生分枝,侧芽只产生花序而顶芽为仅有的营养芽,因而常规的营养繁殖手段如扦插、嫁接、高空压条等无法用于槟榔的无性繁殖,其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繁殖方法为传统的有性繁殖而不是营养繁殖方法,一般用种果繁殖。但传统的槟榔留种(有性繁殖)有诸多缺点,留种后母树次年产量急剧下降,不到未采种的1/3,且易感黄化病。筛选出的优良品系后代分离严重,绝大部分不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且繁殖系数低。而且槟榔花单性同株,为异花授粉植物,杂种后代性状分离严重,个体差异较大,难以形成遗传性一致的群体,一些具有优良抗逆性、高产性状的品种种果繁殖后代大部分不能保持亲本优良性状,不利于标准化生产和加工。通过组织培养进行则是槟榔优良品种进行高效繁殖的重要手段,不仅节约种果,而且能短期内大量繁殖出保持亲本性状的苗木。对于推广抗逆品种,建立标准化苗木繁育规程,提高槟榔产量将十分有利,并有利于同其他槟榔生产国进行种质资源的交换,以便引进更多的槟榔品种,丰富中国的槟榔种质资源。
黄化病的蔓延将严重影响槟榔产业的发展。有关研究表明,感染病毒植株体内的病毒分布并不均匀,病毒的数量随植株的年龄与部位而异,越靠近茎顶端区域的病毒的浓度也越低,分生区域内无维管束,病毒只能通过胞间连丝传递,赶不上细胞的不断分裂和活跃的生长速度,所以生长点含有的病毒数量极其微少,几乎检测不出病毒。因此如果以槟榔幼芽芽尖作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器官发生培养基以及植株再生培养基的筛选,形成一套成熟的槟榔嫩芽组织培养体系,可为获得无黄化病槟榔苗木打下基础,为有效控制槟榔黄化病的蔓延提供技术支撑。
组织快繁体系的建立可以从多方面弥补槟榔传统育种的不足。通过无性繁殖技术,可固定某些优良性状,继而进行营养繁殖,在生产上能够大量培育高产、抗寒、抗风、耐病等优良性状的槟榔品种,极大地提高了槟榔产量和抗性。而且槟榔无性系的成功培育,将突破稀有槟榔品种果繁殖率低的限制,成功地从隔离区或偏远地区采集种质,简化了种质资源的采集和保存土作,同时提高槟榔种质资源交流的安全性,因而将促进丰富多样的槟榔品种的开发利用,使槟榔种质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尤为受益。同时可以从传播途径上切断槟榔黄化病的传播蔓延,保护未感染区的槟榔植株,提高农户种植槟榔的积极性,推动槟榔产业的发展。
此外,还可以用组织培养的手段开展优异资源的保存和扩繁,培育高品质的高产槟榔无性系。
槟榔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成为槟榔体外快速繁殖、体外种质保存、遗传转化等生物技术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