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技术 农资信息

水果种植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害虫大全
药材种植技术粮油种植技术杂草大全
频道分类 : 农业信息 有机农业 农业种植技术 粮油种植 蔬菜种植 水果种植 药材种植 杂草图谱 害虫图谱 肥料知识 农药知识 咨询解答 农业知识 栽培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防治措施

2017-02-19 11:14 作者:李先生  

  
关于“晚疫病”的相关咨询解答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是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之一。在我国马铃薯栽培地区普遍发生,遇到流行年份可造成重大损失。

一、病原菌

马铃薯晚疫病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晚疫病菌为严格的寄生菌,只能在活的植株和块茎上生活,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带病种薯为主要的初侵染源。

二、为害症状

1、叶片染病

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

2、茎部染病

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F·B气味。

3、块茎染病

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三、发病条件

病害发生和流行除与品种抗性和生育期有很大关系外,低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是晚疫病流行的重要条件。我国大部分马铃薯栽培地区的温度都适合晚疫病的发生。

1、气候条件

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气温在10-15℃之间,阴雨、多雾、多露的天气,最有利于病菌的侵入、蔓延和病害的流行。

(1)孢子囊形成

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

(2)孢子形成

天气冷凉,温度10-13℃,保持1-2小时,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3)芽管形成

天气温暖,温度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

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

2、寄主抗病性

(1)马铃薯敏感时期

马铃薯以芽期最为敏感,以后抗病力逐渐加强,直到现蕾期抗病力又开始下降,到开花期最敏感,田间病害流行多从开花期开始。

(2)品种间抗性差异

不同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差异很大,并且不同的抗病品种对病原菌的生理小种间的抗病力差异显著。

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即可发生晚疫病,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四、发生规律

1、形成中心病株

带病种薯播种后,因已经受菌丝侵染,除一部分薯芽失去发芽能力或未出土即死亡外,个别受侵的薯芽出土后,在茎上形成条斑,成为中心病株。黑龙江一般在7中旬以后在田间出现中心病株。

2、重复侵染

(1)侵染叶片

当环境潮湿多雨时,中心病株病斑所产生的孢子囊,通过气流、雨溅传播,向本植株的其它部位或周围的植株重复侵染,引起新的病斑发生。发病范围逐渐扩大,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经过多次重复侵染,引致全田流行。

(2)侵染块茎

病株上病斑产生的孢子囊一部分落到地面上,随着雨水或灌溉渗入土壤后,萌发侵入土块,引致薯块发病。

在贮藏期间,可持续危害。其菌丝体在轻的病薯内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

五、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马铃薯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差别,且因马铃薯晚疫病菌很容易发生变异,垂直抗病品种栽植几年后,容易丧失其抗病性,所以应选用具有水平抗病性的品种。抗性强的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选用无病种薯

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减少初侵染源。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相距2.5m以上,以便减少病原菌传播侵染的机会,并严格实行各种防治措施,可在发病轻的地块,选择无病植株,单收、单藏,留种。

3、种薯处理

用内吸性杀菌剂浸种,如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也可用200倍福尔马林溶液浸种。然后堆积并覆盖严密,闷种2小时,再摊开晾干。

4、加强栽培管理

(1)种前精选种薯,淘汰带菌块茎,可减少田间中心病株的数量。

(2)马铃薯生长后期培土可减少游动孢子囊侵染薯块的机会。

(3)轮作换茬,防止与茄科作物连作,或临近种植。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和马铃薯相邻种植;

(4)在病害流行年份,适当提早割蔓,2周后再收取薯块,可避免薯块与病株接触机会,降低薯块带菌率。

5、化学防药剂治

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立即清除中心病株,并进行药剂防治。

(1)每公顷使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1800克,或72.2%霜霉威水剂1500毫升,每隔7—10天施药一次,共施三次药。

(2)每公顷使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2250克两次和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1125毫升顷两次,丙森锌的间隔期为7天,氟菌·霜霉威的间隔期为10天。

(3)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用药量750克/公顷,叶面喷雾,喷液量450升/公顷。每隔7—10天施药一次,共施三次药,时间分别为马铃薯初花期始见病斑、马铃薯盛花期、马铃薯末花期。

(4)50%氟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每公顷使用2400克叶面喷雾。每隔7—10天施药一次,共施三次药,时间分别为马铃薯初花期始见病斑、马铃薯盛花期、马铃薯末花期。

(5)50%氟啶胺悬浮剂,405毫升/公顷对水叶面喷雾,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初期使用,7-10天喷一次,共施三次药,可有效降低贮藏烂薯率。

耕种帮农业种植技术解答 
耕种帮提供实用种植技术
 

您还未登录,立即登录?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