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是菱科菱属一年生浮水型草本植物,别名菱角。原产于欧洲与亚洲,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水域地区,在深水河湾、湖泊、池塘,沟渠的水面均可种植。食用部分为果肉,嫩菱可做水果、蔬菜,老熟后因其富含淀粉、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可加工成菱粉,具有广泛的用途。本文介绍了菱角的种植技术。
其形态特征为:靠近土壤的数节主茎上簇生须状不定根,长达数十厘米深入土中。主茎伸长达4米以上,接近水面部分产生分枝。主茎和分枝中下部的各节上发生叶状根,含有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可吸收水中的养分。上部近水面各节互生水中,呈菊叶状,到水面即生本叶,本叶为水上叶,菱形,多数叶放射环生成盘状,称为菱盘。每一个分枝即可形成一个菱盘,每株可有10~20个,均浮于水面,铺满菱塘。水上叶表面绿色,角质,背面浅绿或紫红色,叶柄绿或水红色,叶柄与叶片连接处有浮囊,内为海绵状气室。幼根(种子发芽形成的根)弯曲成弓形,其上生须状土生根数条,深入土中吸收养分。
花生于水上叶的叶腋间,每一个菱盘可开10余朵白色小花。傍晚开花,结实后垂入水中。外果皮薄而软,内果皮坚硬而厚。幼果内空,能上浮,充实后沉于水中。果实完全成熟后,脱离果柄沉于水底。以果实或嫩茎供人们食用。
(一)菱的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
菱角营养丰富,富含淀粉、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据测定,每100克鲜嫩菱肉含蛋白质5克,脂肪0.7克,钙36毫克,磷165毫克,铁1.6毫克,还含有各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菱角性凉味甘,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益气健脾的功效。菱角可健脾利水,是减肥的辅助食品,对一些癌症和胃溃疡也有一定辅助疗效。
菱角食用,外用均可以辅助治疗小儿头疮、头面黄水疮、皮肤赘疣等多种皮肤病。据资料介绍,食道癌、宫颈癌、乳腺癌、单线性肥胖、胃溃疡、皮肤赘疣等疾病患者尤其适合食用。菱角粉滑润细腻,可使皮肤白嫩。
(二)食用方法
菱的嫩茎或果肉可炒食;嫩菱果可生食,脆嫩爽口、甘甜多汁,清凉解渴;老熟菱熟食糯香,风味别致。
(三)菱的生物学特性
性喜温湿、日光充足,不耐霜冻。水温14℃左右时种子开始发芽,气温20℃以上时开花结实。日照2100小时,无霜期227天以上可获得高产。水深1~5米,但以1~2米为好,前期稍浅,后期略深,水面平稳,水流较缓。土壤含磷、钾肥较多,品质好、产量高、抗病性强,氮肥过多易徒长。以河底土质肥沃松软,腐殖质多的土壤,pH值5.8为好。
(四)菱角栽培技术
菱在30~400厘米深的水中均可栽培,但一般以30~200厘米的浅水池塘、河湾和低洼水田栽培最好,汛期最大水深也不要超过200厘米。这样易于管理和采收。这里仅介绍浅水栽培技术。
1、水面选择
选择水位较浅、枯水期水深10~30厘米、汛期一般也不超过200厘米的水面,并要求涨落平缓,一周内的水位变化不超过10厘米。对水下土壤的要求是淤泥层深度达到20厘米以上、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达到1.5%以上。最好水位可以控制,达到灌排方便。
2、品种选择
菱的品种很多,但在生产中要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和具体情况,选择抗病性好,优质高产的品种栽培。常见品种有:广州双角红菱、长沙四角红菱、抱角菱、南湖菱、水红菱等。
一般选择适于浅水栽培的品种,在水位稳定、风浪较小、底土肥沃的水面,可选用大果品种;在水位涨落较多、略有风浪、土壤肥力较低的水面,可选用中、小果品种。
3、直播或育苗移栽
浅水面春季土壤升温较快,水位不深,播种后较易出苗,一般都行直播。播种期一般应在当地日平均气温稳定回升到8℃以上时为宜,长江流域多在3月底到4月上旬,播种前要清除水中的杂草和水下的杂物。有条件的生产单位和水面可放水耕耙,每亩施入草塘泥等有机肥3000~5000千克。播种前取出菱种,剔除腐烂的种果,放清水中保湿。如菱种已发芽,要注意保护,防止碰断。
直播可用撒播、条播和点播3种方法。每亩播量,撒播20~25千克,条播和点播15~20千克。一般多用条播法,较易播得均匀一致。即按水面地形,划成行距为200~250厘米的几个纵行,并在行的两端插竹竿标记,然后将菱种盛在小船中,1人驾船逐行来回前进,1人沿行均匀撒下菱种,每100厘米长度内播5~6颗种果。或改条播为穴条播,即用稻草一束,做成直径和高均为10~15厘米的小草袋,装入营养土,将菱种3颗埋入营养土中,每100厘米长度内播种1袋,这样比条播法用种少,出苗快,菱苗壮,产量高。
穴条播法每穴3苗同时出土,可增加破土能力,草袋起营养钵的作用,增加苗期土壤营养,故能苗齐苗壮。浅水菱为求提早采收上市,亦可比直播的播期提早20天左右进行播种育苗,苗龄40~50天后起苗定植。育苗移栽应选避风向阳、水位10~20厘米、土壤肥沃的池塘作为育苗池,并将菱种盛放于木桶中,加入薄水层,上盖薄膜采光保暖,夜晚加盖草帘保温催芽,当芽长1厘米左右时,取出播种育苗,播种量较水面直播提高5~6倍,即每亩播种80~100千克,10~15厘米均匀播种1颗,每亩苗池育苗可供10亩水面移栽。移栽一般于播后50天左右进行,细心起苗,并保持水湿,当即按150~200厘米见方进行穴栽,每穴栽植3棵苗。栽植密度保持每亩800~1200株,土壤肥沃偏稀,中等肥力偏密。
4、水肥管理
栽植后保持10~30厘米的水深,往后随着植株的成长,水层逐渐加深,每周不宜超过10厘米,深至80~200厘米为度。进入秋季后,天气逐渐转凉,水位又宜逐渐落浅。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一般在主茎菱盘形成并出现分盘时,每亩追施尿素10千克左右。将肥料与河泥混合,做成肥泥团,分塞入水下泥中,以防流失。后期植株开花结果,以追施磷、钾肥为主,此期菱盘基本盖满水面,多用叶面喷施,即用0.2%的磷酸二氢钾于露水干后,最好是无风的傍晚喷雾。一般进行2~3次,每隔10~15天喷施1次。
5、防除杂草
菱塘的杂草有杏菜、槐叶萍和野菱等,主要在菱的生长前期易于发生,必须及时清除,一般仍行人工除草。其中野菱与栽培菱的区别是野菱盘的心叶较尖,而栽培菱圆壮;野菱叶片较暗,缺乏光泽,栽培菱光滑亮绿。
6、整理菱盘
菱盘出水和分盘后,要求保持适当的分生速率,在当地盛夏高温季节,即白天气温一般保持在30℃以上时,菱盘盖满水面,既不过分拥挤,又不空出较多的水面为宜。长江流域多在7月下旬到8月上中旬。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又可适当通风透光,减少病虫滋生。但这常在播种或栽植时难以掌握,必须在高温季节到来之前下水整理菱盘,调整菱盘密度。及时疏剪去刚出水面、直径在20厘米以下的小菱盘,注意不要碰伤进入开花期的大菱盘,并将被风或动物掀翻、刮乱的菱盘理顺、拨正,以确保各菱盘顺利开花结果。高温天气菱盘盖满水面,常易造成水下缺氧,引起落花落果,应于早晚灌入活水,适当翻动菱盘,以增加溶氧。
7、适时采收
一般于6月上旬开始采收菱角,长势好的可延长至10月。因此产量特别高。其间,要根据植株的长势不断施肥,免得早衰,影响产量。早熟品种应以采收嫩菱角为主,一是价格高,二是因为不断采摘嫩菱角、不养老菱角,所以产量很高。如果养老菱角出售,产量就大大降低了。
采收时要细心,轻提菱盘、轻摘、轻放,以免损伤心叶和幼菱。采收嫩菱要勤,隔3~7天采收一次,一般可采收8~12次。如不及时采收,菱角就会老熟,老菱再不及时采收,就会自动脱落沉入水底。
(五)留种
留种菱的栽培方法同上,只是管理方法和种子采收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栽种水域选择长势好的水面,确定为留种区域,并加强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一般采收3~4次幼菱后停止采收,使其成熟老化。隔20天左右采收种菱一次,采收时要小心谨慎,防治种菱果柄脱落而沉入水底。种菱采收后用箩筐盛装好,连同箩筐沉入水中100厘米左右,离泥20厘米,用木桩固定,到播种时取出。
(六)菱角的病虫害防治
1、虫害防治
菱的主要虫害有菱萤叶甲和菱紫叶蝉。
(1)菱萤叶甲是菱的毁灭性虫害,其幼虫和成虫均啃食叶肉,成群危害,轻者造成菱盘千疮百孔,严重减产;重则食尽全部叶片,造成绝产。
防治方法:秋后及时处理老菱盘,用作饲料或堆肥;铲除岸边杂草,可降低越冬成虫基数;菱叶受害初期,可用杀虫双或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喷治,一般杀虫双稀释500~1000倍,菊酯类稀释2000~2500倍,喷菱盘叶面,连续喷2~3次,每次间隔5~7天。
(2)菱紫叶蝉成虫和若虫均危害菱的茎、叶,造成减产,其危害程度虽不比菱萤叶甲严重,但也不容忽视。
防治方法:基本同菱萤叶甲,由于这两种虫害常同时发生,故可采用杀虫双和溴氰菊酯进行兼治。
2、病害防治
菱的主要病害有白绢病、褐斑病。
(1)白绢病属真菌性病害,病原为小菌核属的齐整小菌核菌。多在夏、秋天气闷热、湿度大时发生和蔓延,水质污浊更易发病。主要危害叶片,最初在叶片中部发生少数黄色小病斑,以后增多和扩大,使整片菱叶变成黄白色而腐烂,同时蔓延到邻近叶片,以至整个菱盘腐烂。严重时,在2~3天内即可引起成片菱盘烂坏,以至失收。病原孢子可随水流和风雨传播。
防治方法:实行合理密植,防止夏、秋水面菱盘过于拥挤,保持水质洁净,防止污染,发病初期摘除病叶或病盘,带出菱塘销毁或深埋,同时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加水稀释500倍,喷雾防治。
(2)褐斑病属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经初步鉴定为尾孢属的一种真菌,各地普遍发生,夏、秋季均可发病,引起菱叶早落,造成坐果减少和果实变小。患病植株初期,在叶片边缘发生不明显的淡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较大斑块,深褐色,天气潮湿时,其上生出多数黑色小霉点。
防治方法:同白绢病。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