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0 20:32 作者:李先生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或菌核在土壤内越冬。通过气流、浇水或农事活动传播。温度0~35℃,相对湿度80%以上均可发病,以温度0~25℃、湿度90%以上,或植株表面有积水适宜发病。空气湿度高,或浇水后逢雨天或地势低洼积水等,特别有利此病的发生与发展。另据调查,平畦种植或卧栽盖膜种植病害严重;高垄、地膜栽培病害轻。
主要为果实,也侵害叶片和叶柄。发病多从花期开始,病菌最初从将开败的花或较衰弱的部位侵染,使花呈浅褐色坏死腐烂,产生灰色霉层。叶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形成“V”字形黄褐色斑,或沿花瓣掉落的部位侵染,形成近圆形坏死斑,其上有不甚明显的轮纹,上生较稀疏灰霉。果实染病多从残留的花瓣或靠近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也可从早期与病残组织接触的部位侵入,初呈水渍状灰褐色坏死,随后颜色变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叶柄发病,呈浅褐色坏死、干缩,其上产生稀疏灰霉。
一是轮作倒茬。二是选择抗病品种。三是控制湿度。四是喷雾防治!
草莓灰霉病的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始花期至坐果期,发病最适温度18~23℃,相对湿度80%以上时开始发病,相对湿度大于90%的时间超过8小时以上时,该病菌就能够完成侵染、扩展与繁殖。在31℃以上高温或2℃以下低温环境下,以及空气干燥时不形成孢子,不发病。如遇到春寒、连阴天和光照不足的天气,温室内空气湿度长时间处于90%上以上,田间积水,栽培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等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草莓灰霉病的发生。田间氮肥施用量过高,土壤黏重,多年连作的地块也利于灰霉病的发生。在促成或半促成栽培情况下,在多肥、密植、下部叶子没有摘除而枝叶繁茂,株行郁闭再加上连续阴雨湿度过大时,则发病快。
到了春季温度已经逐渐上升,前段时间一直阴雨不断,很少见到阳光,这样的天气持续了两三个月,空气中湿度过多,朋友摆放在自家窗台,但是由于家里受两边建筑物夹击,通风度不够,湿气一天天重,有时候朋友还会去浇水,过湿过闷导致草莓发霉了。
草莓灰霉病的病原主要由无性态的灰葡萄孢菌引起,在被害植株上形成的灰白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加分生孢子。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18~25℃,相对湿度90%以上。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开花座果期至采收期,发病潜育期为7~15天。
灰霉病对叶片的危害症状最先表现在老叶上,形成黄褐色病斑,之后随着病情加重,整个叶片会出现焦枯死亡的现象;
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大量的分生孢子。再主要通过气流,雨水和田间农事操作进行传播。
草莓灰霉病是高温高湿造成的。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