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是我国常见的害虫,已知有四种:华北蝼蛄·非洲蝼蛄·普通蝼蛄和台湾蝼蛄。华北蝼蛄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北各省市;非洲蝼蛄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在我国最为常见,从南到北造成危害;普通蝼蛄仅见于新疆;台湾蝼蛄分布于我国台湾省。蝼蛄是杂食性的,危害多种作物,包括谷物·马铃薯·棉花·大麻·甜菜·烟草·各种蔬菜·果树和林木的种子和幼苗。
为害症状蝼蛄利用成虫和若虫咬食土中新播种的种子,特别是刚发芽的种子,还会咬幼根和嫩茎,造成缺苗。它啃咬庄稼的根部,弄得一团糟,幼苗枯死。穿过表土时,形成许多隧道,将幼苗的根部与土壤分开,因脱水而干枯死亡。农谚常说:不怕蟋蟀咬,就怕蟋蟀跑。
生活习性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生活史较长,均以成虫和若虫在土下150厘米的深度越冬。春季气温升至8时开始活动,常在地表留下约10厘米长的隧道。 4-5月进入为害高峰期,为害冬小麦和返青的春作物。夏季气温高时,潜入地下越夏产卵。华北地区的蝼蛄喜欢湿润的土壤,含水量在22%27%时生活得最好。因此,在平原地区较轻,在盐碱地·河流·海岸·湖泊等低湿地区最易发生。沙壤土和腐殖质多的地方发生较重。成虫具有趋光性,通常在收获光后着陆。
非洲蝼蛄在我国中南部地区每年产一代,在华北和东北地区约两年产一代。以成虫和若虫越冬。在一年生代区,越冬成虫在4·5月份产卵,越冬若虫在5·6月份羽化为成虫。二年生区越冬成虫5月开始产卵,6·7月为产卵高峰期。若虫发育至4-7龄,在40-60厘米深的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季成虫羽化。
非洲的成年蝼蛄比华北的蝼蛄更具趋光性,行动也更灵活。他们还喜欢成堆的牛马粪便和未分解的有机物。一年中的4-10月,春·夏·秋三季播种的作物均可受害。春夏两季农作物种类繁多,为害严重,难以控制。
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一年的活动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1·冬眠期从10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
2·春醒阶段—— 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的蝼蛄开始迁徙。
3·出土转移阶段——:4月中旬至4月下旬,此时地表出现大量弯曲的虚土隧道,并在其中留下一个小洞,蝼蛄已出巢造成伤害。
4. 大害期—— 5 月上旬至6 月中旬,春季作物和北方冬小麦返青,为一年来的第一个受害高峰期。
5·产卵及越夏阶段—— 6月下旬至8月下旬,气温回升,天气炎热,两种蝼蛄潜入30-40厘米以下的土壤中越夏。
秋害期—— 9月上旬至9月下旬,越夏昆虫上升到土表补充营养,准备越冬。这是一年内的第二个损失高峰。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