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1 04:22 作者:李先生
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叶片发病时,叶背出现黄色或暗黄绿色针头大小油浸斑,逐渐扩大为米色至暗黄色近圆形病斑,在前后两侧隆起。之后病灶表皮破损呈海绵状,隆起更明显。表面粗糙栓化,灰白色或黑褐色,中心略凹陷。病健部交界处有褐色至深褐色半透明油浸釉边,周围有黄色或黄绿色光晕,后期病斑中心开裂如火山口。病变的大小一般为直径35毫米,大的可达78毫米。有时数个病灶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病灶。天气阴雨潮湿时,常有细菌性脓液溢出患处。
枝条上的病斑比叶上的更呈木栓状,隆起更为突出,呈黄褐色或灰褐色,近圆形或椭圆形,或围绕枝条愈合成不规则形状,病斑中心也为裂口似火山口,病健交界处有黑褐色窄釉缘,但无明显黄色晕圈。果实上的病斑与叶片上的病斑相似,但病斑较大,一般直径45毫米,最大的可达12毫米。而且木栓化程度更高,隆起更明显,坚硬粗糙,呈海绵状,呈褐色,后期病斑中心的火山口状裂纹较叶片明显。病灶边缘还有明显的油浸外环。在未着色的绿色果实上,一些病斑周围也可见黄色晕圈。病变局限于皮肤,不深入牙髓。
病原菌潜伏于病组织内越冬,次年春季与风雨·昆虫或枝叶接触传播。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发病。潜叶虫等害虫受害严重时,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使病害严重。
农业措施。培育壮苗,必须从苗期抓好,培育健壮无病苗。
冬季清园,秋末冬初,果实采收后,剪去病枝叶,清理园内落叶杂物,集中焚烧或深埋减少越冬病原菌。
加强栽培管理,通过合理施肥,适当修剪,抹芽抹梢,加强对潜叶蛾等害虫的防治,可减轻病害或减轻危害。
药物防治。春梢萌发前后4-5月·秋梢萌发期8月喷药。药剂可以为1:1:100150的波尔多液; 15%氨铜水剂(小冰灵)500倍液; 77%的500倍液可杀灭可湿性粉剂; 300倍液; 25%噻菌唑可湿性粉剂(叶枯宁)1000倍液; 30%氯氧化铜悬浮浓缩液700倍液; 14%胶体氨铜溶液300倍液; 50%加瑞农科湿粉500-800倍液; 45%镝水500倍液; 0.5% 双剂量波尔多混合液;硫酸链霉素800 单位/ml 加1% 酒精; 10%增效双效液250~500倍液等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