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该病害为兜兰属的一种破坏性病害,可引起全株死亡。在疾病的早期不容易发现。只有拨开嫩叶,才能在嫩叶基部看到褐色水渍状斑点。在潮湿的条件下,斑点迅速向周围扩散。嫩叶下部呈红褐色,湿腐烂。没有异味,叶子容易脱落。腐烂点和健康部分的交界处是黄色的。叶子,尤其是那些与基质接触的叶子,也容易生病。症状与幼叶相似,但可发生在叶片的任何部位,根部呈黑褐色,腐烂。流行病学情况病原菌以卵孢子在病株上或病残体·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或水滴传播,潜伏期短,约35天。该病的发生与降雨的时间和次数,以及温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密切相关。多雨·湿度大时易发展,更严重。运输过程中洒水和通风不良会加剧病害的发生。气温低于25,连续阴天或阴雨后晴天易流行。致病真菌有鞭毛疫霉Phytophthora phytophthora cactorum和p.palmivora。防治方法1·保持温室通风。 2·以保护伤口为首要目标,换盆时不要损伤根系,做好伤口消毒。 3·发病时要严格控制水分,保证植株不受雨淋。 4·苗木发现病株时,立即清除病株及其栽植基质,密封丢弃,焚烧或掩埋。 5·中·大苗发病时,用消毒过的器具剪下病叶,在伤口处涂杀菌剂,如酚酸钠溶液。在严重的情况下,需要移除整株植物以防止细菌传播。 6·可用80%锌锰耐普500倍液喷洒预防。发病时,每隔3-7天喷一次,连续喷3次。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