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是中国的名花。因其品种繁多·色彩鲜艳·用途广泛,除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深受大众喜爱。但是,菊花在种植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病虫害。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发生病害,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现将菊花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介绍如下。
1.生锈
锈病有黑锈病·白锈病·褐锈病等,均受真菌孢子侵染,气候潮湿时易发病。 7月上旬首次出现,9月发病严重。
锈病主要为害菊花的叶和茎,尤其是叶片。黑锈是较常见的锈病之一。初叶表面出现淡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略呈圆形的突起。不久,叶背开裂,产生成堆的橙黄色粉末,随风飘散,大面积蔓延。随后叶片出现深黑色椭圆形斑点,叶背表皮破裂后产生黑色粉末。严重时,整株植物自下而上被感染,导致叶片干枯。白锈病叶片表面出现灰白色圆形病斑,逐渐干涸,变成红褐色,最后变成黑褐色。严重时,菊株会死亡,比黑锈病还严重。褐锈叶表面密生淡褐色或橙黄色斑点,使叶片枯黄变黄。
锈病是菊花的一种常见病害。病原体为担子菌亚门,白锈病由柄锈菌属引起,黑锈病由菊花属引起。病原菌通常在植物的新梢越冬,随菊苗的繁殖而传播,并通过风·雨·虫等传播。病原菌喜阴凉,不耐高温。它们首先出现在6-7月,9-12月出现频率更高。它们在低于6C或高于31C时不易感染。温暖潮湿的季节有利于疾病的发生。通风不充分·昼夜温差大·10-24的情况最易发生,寒冷·多雨·昼暖夜冷·天气潮湿时更为严重。
栽培管理不善·通风透光条件差·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肥料不足或氮肥过量·空气湿度大等,都会促进菊花锈病的发生。通风不良·透光不良·土壤板结·排水不良·施氮肥过多·缺肥·连作多年,都是严重的病害。
预防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母株繁殖时应无病虫害,扦插时插条用代森锰锌溶液浸泡,可防止细菌在插条上传播;
(三)加强栽培管理。如果土壤湿度大,地下水位高,要注意开沟排水,并注意疏通排水孔或盆栽孔,以防灌溉。避免密植,加强通风透光,控制肥水,防止土壤过湿。如遇阴雨天气,应及时排干田间积水,防止病菌随水溅传播。在氮·磷·钾合理搭配的基础上,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菊花的抗病能力。栽培土应选用经过消毒的新土,切忌连作。地栽菊花9-11月病害严重,连续阴雨,空气湿度大,连年栽植,极易发生病害。应注意加强通风·排水·除湿,增加光照;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