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害也称为郁金香基腐病。它是由串珠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专长于郁金香的一种真菌病害。它是宿主特异性的,只危害郁金香。都是一知半解的真菌引起的。该真菌在受感染的球茎和带有菌丝体和厚垣孢子的土壤中越冬,在温度适中(20C-34C)和高湿度条件下产生大量孢子,通过雨水飞溅传播。过量施用氮肥会加重危害,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带有病残体的堆肥也会增加病害发生的机会。球茎运输有助于疾病远距离传播。种植患病的球茎通常会导致疾病。该病多发生在郁金香的生长期和贮藏期间。 6月是该病的高发期,球虫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球茎上的伤口和贮藏期间通风不良是该病发生和传播的主要条件。其中,地下害虫为害严重,土壤潮湿粘稠,施用不成熟的有机肥是田间发生该病害的主要条件。受感染的球茎通常会产生乙烯,影响邻近的球茎或植物,使它们容易感染疾病。栽培中过量施用氮肥可加重病害。
主要为害鳞茎和根。病害多发生在鳞茎基部。鳞茎受害后,外鳞片上出现淡褐色至灰色的小凹坑,病斑逐渐扩大为深褐色。在潮湿的环境中,病组织上可见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受影响的区域最终会收缩并变硬。若病部在鳞茎基部,则病斑迅速扩展至整个鳞茎外鳞,鳞茎基部腐烂。从受感染的球茎长出的叶子容易变黄和枯萎;花易变形或枯萎,根系稀少,全株衰老早死。郁金香花谢时,田间出现零星病株,叶片变黄枯萎,茎叶提前变红变黄,枝条基部腐烂,呈疏松状,根系少,很容易拉出来。种球流胶,淀粉组织分解腐烂。采收期病球鳞茎外鳞产生豆大无色水泡状突起。水泡破裂后流胶或湿腐。灯泡从外向内腐烂。盘子是最初的感染点,湿腐物向四周蔓延,散发出刺鼻的酒糟味。干燥后病斑呈灰白色,呈钙质。贮藏期间鳞茎主要表现为胶流,继而出现黄褐色干腐。在温室中,易感植物会枯萎并过早死亡。
流行特点: 该病一般在播种后不久或即将收获时易发。当土壤温度高于15时,有利于病害的传播。
预防方法
(1)天气好的时候,可提前采收鳞茎,防止晒伤和擦伤。挖出的球茎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浸泡48小时,25-30浸泡半小时,晒干,即可杀菌。也可在48小时内用1000-2000倍benlet浸泡15-30分钟,晾干,低湿(15)保存。灯泡存放时要薄层排列,注意通风。
(2)对病鳞茎及时挖除烧毁。种植前去除病球茎,种植前将其浸入酚长石中。
(3)田间发现病球茎,应及时采挖焚烧。不要将郁金香种植在感染率高的低洼地块。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水分滞留,可减少发病。
(4)重病区使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地表撒3公斤,耙入土壤有效。
(五)在病害严重的地区,每三年实行一次轮作制度。
(6)挖球茎时,应避免损坏球茎,以减少病菌从伤口侵入的机会。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