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6 06:23 作者:李先生
全蚀病(Take-all disease)是一种土传病害,可引起玉米早衰·根系坏死腐烂·无籽粒。轻病田减产5%左右,中病田减产10,335,415%,重病田减产20,335,430%,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春·夏玉米区,造成大面积减产。那么,如何识别和控制玉米全蚀病呢?下面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玉米全蚀病的识别和防治
1·传播途径
该菌株为严格的土壤常驻菌株,只能在土壤中病根组织中越冬。感染根茬上的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至少3年,感染根茬是主要的初侵染源。
从苗期开始,病菌侵入种子根系,然后病菌扩散到次生根系,使根皮变色·坏死或腐烂,危害整个生育期。这种真菌在根系上的活动受土壤水分的影响,病原菌在5·6月份不会迅速扩展。7-8月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病害传播迅速。沙壤土发病比壤土严重,洼地比平地严重,平地比坡地严重。
多施有机肥的发病率较低。从7月到9月,高温多雨天气发生严重。品种间感病性差异明显。于丹13号·鲁玉10号和自交系M017对该病较感。
2·疾病症状
该病是近年来在辽宁·山东等省新发现的玉米根部土传病害。在幼苗期,被感染的枝条症状不明显。疏伐时种子根部可见长椭圆形栗褐色斑点。在抽穗和灌浆阶段,症状开始在新梢上出现。早期叶的叶尖和叶缘变黄,逐渐向叶基和中脉蔓延,后部叶变为黄褐色,自下而上死亡。
严重者茎软,根栗褐色腐烂,须根·根毛明显减少,易折断倒伏。7·8月份土壤水分高,根系容易腐烂,病株提前衰老20多天。影响籽粒灌浆,降低干粒重,严重威胁玉米生产。
采收后,菌丝在根组织中继续膨胀,使根皮变黑发亮,并向根部延伸,呈黑脚或黑膏药状。茎基部脱落,表皮内侧有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囊壳。
3·防治方法
(1)选择辽宁的沈丹7号·于丹14号·鲁丰1号·铁单8号·复旦2号等地方抗病品种,山东的叶丹2号·叶丹4号·叶丹13号等抗病性较强。
(2)提倡施用发酵菌制成的堆肥或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每667m2施腐熟有机肥2500kg,氮磷钾肥合理施用。
(3)收获后应及时进行翻耕灭茬,并及时焚烧受灾地区或田间的残茬,减少菌源。
(4)与豆类·马铃薯·棉花·花生等非禾本科作物进行大面积轮作。
(5)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6)穴位涂抹3%三唑酮或三唑醇复方颗粒剂,每667m 21.5kg,此外,可使用含多菌灵·克百威的玉米种衣剂1:50进行包衣,也可起到防病和刺激幼苗生长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们给大家介绍的关于玉米全蚀病的识别和防治的信息。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玉米全蚀病的识别和控制,请访问我们。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