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5 22:46 作者:李先生
农药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如下:
二化螟在水稻分蘖期为害,可造成死苗·死鞘。该虫主要为害期为7月至9月。这些症状都会导致稻糠粒增多,植株在风中容易倒塌,最终减产。
二化螟通过幼虫危害水稻,具有植株转移的有害习性。缺水干旱时,植物迁移频繁,危害加重。此外,不同地区的世代和发生高峰也不一致。因此,应注意分类调查,尽量把握害虫高峰期,因地制宜,在大量害虫孵化至3龄前和水稻破口期前后重点防治。
有几种药剂可供选择:(1)将25%杀虫双水剂200~250毫升或5%杀虫双颗粒剂1~1.5公斤与20公斤细干土混合,制成药土进行撒施;(2) 50克90%杀虫单用50公斤水喷洒或用100公斤水浇灌;(3) 100毫升20%三唑磷乳油,喷洒50-75公斤水;(4)5%锐劲特凝胶悬浮剂30毫升/亩;其他化学品包括48%中国林蛙(毒死蜱)乳油·5%克螨酯(氟虫脲)分散剂·15%邦微乳剂·50%秦农乳油和40%新科乳油。给药后需要保持3~5cm的浅水层3 ~ 5天。用杀虫单和杀虫双,残留期短,要适当增加防治次数,特别是发生量大,高峰期次数多的时候。需要5-7天服药一次,连续防治2-3次。
实践表明,防治白穗每亩喷洒药液量不少于75公斤,均匀喷洒在水稻每片心叶上,达到从旗叶向下淋洒的效果。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药物的轮换。同一生长季节,前期使用锐劲特等农药,后期使用杀虫双或三唑磷。
控制二化螟就是在较早的时间,也就是水稻分蘖期喷洒药剂,特别是控制死苗和死鞘。使用的化学物质是一致的。除化学方法外,还应采用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由于该虫在稻堆·秸秆或其他寄主秸秆·杂草丛·土缝等处越冬,秋季深翻地面,春季深浸田地·杂草·秸秆,消除越冬虫源,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在化蛹高峰期和适宜防治期加深水层,保证孕穗期至蜡熟期田间有水,中晚稻和晚稻多注意田间保水,可减轻二化螟危害。利用成虫倾向于密集·高大·嫩绿的稻株产卵的习性,避免偏施氮肥,配合施用磷钾肥,适时晾晒田地防止水稻过度生长,可以减少二化螟产卵量。利用二化螟成虫的趋光性,在二化螟进入盛期时,利用黑光诱杀成虫,在成虫高峰期释放赤眼蜂杀卵,也能起到很好的控虫作用。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