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5 20:54 作者:李先生
水稻纹枯病又称稻云纹·稻斑驳,俗称花梗;脚癣。水稻的主要病害发生在所有稻区。
一·水稻纹枯病的病原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病原菌,属于半真菌亚门和担子真菌亚门。菌丝刚开始无色,成熟时呈淡褐色,粗大,分支,在分枝处收缩,离分枝不远处分开。每个细胞有3 ~ 23个细胞核,平均4 ~ 8个。菌核是由缠绕在一起的菌丝体组成,开始是白色,然后变成黑褐色·扁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少部分菌丝体与寄主相连,靠近病斑的一侧略凹陷,成熟时在土壤中易脱落。菌核大小不一,可明显分为外层和内层。外层由10 ~ 30层坏死细胞组成,约占菌核半径的1/2。除细胞壁外,没有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层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丰富的颗粒内含物。菌核菌有一个小圆孔,即萌发孔,菌核形成时分泌物通过这个孔排出,菌核萌发时菌丝也向外伸出。篮子为倒卵形或圆柱形,末端有2 ~ 4个叶柄,叶柄上附着一个担孢子。
二·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症状
主要受害的是叶鞘,其次是叶片,严重的情况下穗也发病。发病初期,叶鞘水面附近出现深绿色水斑,后逐渐扩大为椭圆形·云纹状,许多病斑合并成大的斑纹。病心灰绿色或灰白色,边缘黑褐色,湿润。叶子类似叶鞘的痂,然后变绿死亡。脖子上的病斑是绿色的。潮湿时,在患病部位可见白色蜘蛛丝样菌丝体。后期菌丝聚集形成菌核,附着在病斑上,容易脱落。天气特别潮湿时,发病部位可产生白色的白粉菌层。
三·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特点
该病由引起,病原菌为木霉菌。担子菌的一个亚门。病菌在稻田越冬,是首要传染源。春耕灌溉时,越冬菌核·漂浮物·波残体混合分选在水面上,附着在稻株上侵染,形成病斑。现场的病原体通过接触和感染邻近的水稻植株在稻丛中传播。该病形成的核盘菌菌核落入田间,随水漂浮再感染。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主要水平扩散,抽穗后主要沿稻秆表面向上部叶鞘和叶片扩散。孕穗期至抽穗期侵染快,抽穗至乳熟期单株病害向上蔓延。
四·水稻纹枯病的预防
1.降低菌源基数,减少次年的初始传染源。
一是要铲除田边池塘田埂上的杂草,及时连根拔起稗草,缩小病菌越冬寄主范围。二是收割后要及时将稻秸运出水田,防止病稻秸还田,并及时翻耕,减少菌核数量,使其转入土壤。第三,要打捞菌核,减少菌源。春天,田间70% ~ 80%的菌核漂浮在水面的“波渣”中,被风吹到田边或墙角。可以用打捞工具打捞“浪渣”,可以从田里拿出来深埋或者晒干焚烧。
2.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水稻抗病能力。
施肥上,要掌握基肥充足·追肥早·基肥追肥比例适当的原则:一是重视基肥,多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一般基肥用量要占总施肥量的60%。二是氮·磷·钾三种元素要合理搭配,避免过量或部分施用氮肥。三·追肥要早,要适量,按照“追肥·中控·追肥”的方法。氮肥不能施得太晚,以免引起水稻青贪,导致纹枯病。
水管理应掌握湿I
首先,要做好田间病害调查,结合上一年发病情况·菌源数量,以及当年的气候条件·肥水管理·品种抗病性·水稻植株生长状况等,及时准确地进行预测,指导田间防治工作。
其次,要根据病情的发展,及时用药,控制病情的蔓延。用药过晚或过早,防治效果都不理想。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一般前期发展缓慢,后期迅速上升。因此,对于历年发病早·重的田块,当水稻分蘖后期的丛生发生率达到10% ~ 15%时,或者对于一般发病的田块,拔节期至孕穗期的丛生发生率达到20% 11寸,需要用药物控制。第一次施药后10 ~ 15天,若病情仍在发展,需再次控制。前期(分蘖后期)施药可杀死气生菌丝,控制病害的水平传播;后期(孕穗期至抽穗期)施用,可抑制菌核形成,控制病害垂直传播,保护水稻植株顶部功能叶不受侵染。由于纹枯病是从病株下部向上延伸,所以在喷洒时应注意水稻植株的中下部,喷洒一定要均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1.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0.75公斤,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1-1.2公斤,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1-1.5公斤,加水150-200公斤。也可喷施30%芬库利可湿性粉剂0.75 ~ 1.125公斤/公顷,或50%甲基立克次体3.0公斤/公顷,水750公斤/公顷。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菌禾净可湿性粉剂等药剂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另外,素食,主要是5%井冈霉素水溶液,防治效果理想,每次每公顷1.5升。750公斤水后喷洒在稻苗下部,根据病情程度和天气情况连续喷洒2 ~ 3次。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