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3 20:09 作者:李先生
随着农忙季节的临近,各种害虫在农忙季节频繁发生。所以很多农民选择农药杀虫,那么农药怎么用才能产生效果呢?使用农药有哪些误区?
杀虫剂如何使用才能发挥效果
首先,根据气候特点和害虫的昼夜活动,选择在有利的时间施药。
施药时间应为上午9时至10时,下午4时后。因为早上9点以后,作物叶片上的露水已经干了,正是日出害虫活跃的时候。
此时施药,不会因为露水稀释药液而影响防治效果,害虫会直接接触农药,增加害虫中毒的机会。
下午4点以后,太阳西沉,光线减弱,温度降低,黄昏时正是飞行活动和夜间害虫即将出动的时候。此时施药时,可将农药提前施于作物。
当害虫在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或取食时,会接触毒液或取食中毒,同时可以避免药液的蒸发损失和光解失效。
二·根据害虫的危害部位,选择不同的药物并采取不同的方法,将药物输送到位。
对于危害根部的害虫,将化学药剂施于根部或播种沟中;以叶背为食的害虫将药液喷洒在叶背上。
防治红铃虫·棉铃虫,把药抹在蕾上·绿铃上·团尖上;毒土播在蛀干害虫造成的死苗上;喷或者倒水,防止白耳。
向水稻植株基部喷洒药液,控制稻飞虱和稻叶蝉;为防治斜纹夜蛾,将药液喷洒在花蕾和幼荚上。
此外,对于棉蚜·红蜘蛛·稻飞虱·稻叶蝉等隐蔽性害虫,根据其吸口器取食方式,可选择植物其他被内吸性强的杀虫剂吸收的部位,达到药物输送到位的目的。
只有施药·施药到位,才能击中要害,实现农药对昆虫控制的功效,发挥农药的作用,取得理想的杀虫效果。
杀虫剂为什么越用越没效果
一种药物在使用时,其杀虫效果往往是很好的,但随着剂量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扩大,抗药性不断增加的案例不断出现。
突出的是顺式氰戊菊酯,也就是80年代广告中经常使用的“正义莱佛士”,很快就无法伸张正义了,因为即使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也无法杀死害虫。
事实上,这是因为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即耐受杀死正常种群中大多数个体的剂量并在其种群中发展的能力。
事实上,在自然害虫种群中,存在着对农药具有不同敏感性的个体。其实农药的施用过程就是农药在昆虫种群中发挥选择作用的过程。
每使用一种杀虫剂,都会留下相对抗药性的个体,杀死相对敏感的个体,或多或少会增加害虫群体的抗药性水平。
现已查明:
(1)抗药性的产生与害虫及其生活习性有关。生活史短,每年繁殖多代,接触农药机会多的害虫,如螨类·甲壳类·蚜虫·蚊子等。都容易产生抗性种群;
(2)一种害虫对一种杀虫剂有抗性,通常对同一类型的其他杀虫剂有抗性;不同杀虫机制之间不易发生这种相互作用;
(3)同一种农药重复使用或浓度高,抗药性形成快,反之则较慢。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通过合理用药来预防或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增加。
因此,建议采用包括育种·推广抗病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发展生物和物理技术在内的综合防治策略,尽量减少化学防治的次数和剂量。
其次,应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混合使用,轮换和镶嵌施用。
杀虫剂使用的9大误区
杀虫剂要打死打完。
每一天
(2)只要看到虫子就杀。
经检查发现,昆虫数量达到危害阈值,会对植物产生危害,因此需要杀虫。
迷信医学
其实药物越多,对植物的危害越大。选择农药只能控制昆虫对植物的危害。
滥用农药。
如果你没有对症下药,你滥用农药,往往当你发现无效的时候,你已经损失了一大半。
关注大人,忽略鸡蛋。
只重视杀死成虫,忽视卵,卵大量孵化时未能采取预防措施。
单一农药的长期使用
长期使用单一杀虫剂会使昆虫产生抗药性,几种杀虫剂可以交替使用。
随意加大剂量。
如果不按规定剂量用药,会增加虫的抗药性,容易造成药害。
杀虫后立即检查。
很多化学物质在2~3天后会逐渐死亡脱落,确切的效果通常只有在3天后才能看到。
不讲究用水量和施用时间。
用水量不同对农药的效果影响很大,尤其是在高温干旱季节,施药时间往往决定效果,尤其是对傍晚出来的害虫。
对比这九个误区,你上当了吗?赶在农忙季节之前。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