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2 20:53 作者:李先生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除草剂被广泛用于控制田间杂草。在除草剂的使用过程中,药害问题普遍存在。虽然大部分除草剂都有自己的选择性,但这种选择性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同一种除草剂的药效和危害是可以转化的。即使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相同的药剂甚至相同的剂量,其危害也会经常发生。因此,如何科学使用除草剂,提高除草剂的除草效果,避免药害的发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药害原因分析
1.1除草剂种类和剂型选择不当造成作物伤害。
1.2除草剂漂移对非目标作物造成伤害。这个问题在麦田封闭型除草剂中比较突出。小麦拔节前期,农田集中使用除草剂,造成除草剂有效成分在空气中悬浮浓度超标,或农药溶液随风飘散,造成其他非靶标敏感作物受害。
1.3除草剂残留对下一茬作物的损害。例如,在麦田和稻田中使用残留除草剂(甲磺隆和氯磺隆)会对后续作物造成伤害,如玉米和花生。农民对此往往认识不足,难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
1.4目标作物受到除草剂使用不当的伤害。如果农药用量过大,在作物敏感期施药,除草剂混配不当,会对作物造成药害。
1.5混喷设备等造成的农药伤害。
2对策
2.1根据作物和杂草的种类,正确选择除草剂品种和剂型。不同的除草剂品种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它们所能控制的杂草种类和对不同作物的特性也不同。此外,不同作物田杂草的发生·分布和群落组成也不同,因此在选择除草剂种类和剂型时,必须根据作物和杂草的种类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2.2严格按照本品规定的剂量·期限和使用方法用药。
2.2.1合理的剂量是用药的关键。由于长期的习惯,大多数农民在服药时会使用较大的剂量,他们觉得只有剂量大于标签要求,才能保证疗效。对于这种高性能的除草剂来说,后果可能并不严重。对于性征不好的产品,容易造成药害。因此,为了保证安全,建议养殖户严格按照标注的用量使用,不要随便增加任何产品的用量。
2.2.2合适的用药周期是用药的前提。除草剂施用时机不对,如果恰逢作物敏感期,容易造成药害。比如24-D在小麦2叶前·拔节至开花后喷施,容易发生药害,使小麦穗·叶卷曲,影响抽穗。所以农民一定要按照标注的使用期限来施用容易产生药害的产品。
2.2.3正确给药是用药的保证。方法使用不当有时会导致药物伤害。如果除草剂与其他化学药剂混配不当,很容易暴(尿素类除草剂和磷酸盐类杀虫剂混配严重伤害棉花幼苗,就是这种情况)。
2.3根据施药时的环境条件,选择施药时机。
温度。大多数除草剂都有一个发挥药效的温度范围,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效果都不好。但有些除草剂在一定温度下会产生药害。比如使用24-D产品,要避免高温,防止挥发对周围敏感作物造成药害。
照明。高光照强度有利于杂草对除草剂的吸收和传导,可增强除草效果。但是,对于挥发性和光解性除草剂,容易产生药害。比如氟乐灵在光照下容易挥发,甚至光解失败。如果在温室中使用,挥发到温室屋顶的药液会滴到作物上,也会导致临界发生。
土壤条件。应避免使用经土壤处理过的除草剂,如“乙草胺”和“环丁砜”
2.3.4此外,大风天气会影响除草剂的喷洒质量。如果药液漂到敏感作物上,就会引起药害。因此,在无风·光照充足·温度20~35·土壤墒情良好的条件下使用除草剂较为适宜。
2.4药剂的科学应用
2.4.1高挥发性试剂的使用。有些除草剂挥发性强,容易对附近敏感作物造成药害。如果麦田附近有十字花科蔬菜·棉花等作物,应避免使用24-D除草剂。使用这类产品时,应调查周围田地的作物种类,以避免药害的发生。
2.4.2不适合混合使用的药物。大多数除草剂可以混用,扩大除草谱,增强药效,但有些除草剂会加重药害。比如大豆出现后,要避免“硝苯地平”和“肟菌酯”混合使用。
2.4.3药物残留时间长。不同的除草剂品种持效期不同,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后茬作物的影响。如果必须在后茬作物中种植甜菜·马铃薯·甜瓜·高粱等作物,应避免使用“磺隆”;在种植小麦·黄瓜等的玉米田里。需要留茬后种植的,应避免使用“阿特拉津”。
此外,除草剂本身的质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农药市场不规范,除草剂种类繁多,存在假冒伪劣产品。农民在选择除草剂时,一定要注意信誉好的企业和商家的产品。喷涂设备应专用。
总之,“科学合理用药,避免药物危害”具有现实意义。各级农业管理部门要切实做好监管和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广除草剂应用技术。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