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4 17:57 作者:李先生
农药现在是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帮手。从病虫害的控制到作物的生长调节,不得不说农药对农业的巨大贡献。
大家一直在争论喷农药露重好不好的话题。有朋友认为无论什么农药,在多雨或有露水的天气喷洒农药比较好,也有朋友认为在露水较重的天气喷洒农药效果不好。真相是什么?
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辩证看待。在不同的情况下,结果是不同的。在某些情况下,结露的效果要好得多。举个例子吧。
封闭式除草剂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封闭式除草剂。有经验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雨后使用封闭式除草剂的效果比一般的要好得多。主要是因为封闭型除草剂的作用机理。
目前市场上的封闭型除草剂大多是通过吸收杂草幼芽起作用的(一般单子叶杂草是通过芽鞘吸收,双子叶杂草是通过下胚轴吸收),而根部很少吸收。简单来说,封闭型除草剂就是作用于杂草的“芽”。杂草发芽后,芽先埋入土中,杂草的发芽圈约为0-5cm土层。封闭式除草剂要想发挥作用,必须渗透到杂草的发芽圈里,渗透到土壤里,在杂草发芽后杀死杂草。
因此,不难看出,雨后或露水较大的天气条件下,除草剂喷洒后更容易渗透到土壤中,效果会更好。相反,如果在阳光充足·干燥的条件下喷洒,农药很难通过干燥的土壤渗透到地下,蒸发会更明显,农药流失速度加快,效果自然不理想。
所以这种情况下,雨后或露水后重喷效果会更好,但更多情况下,如果赶上露水,重喷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露水大会造成农药的稀释
众所周知,农药本身是有稀释倍数的,农药需要稀释才能保证不被浪费,达到用药效果。一般来说,这个稀释比例是固定的。如果稀释比例高于标准,肯定会导致农药含量不达标,药效变差。如果露水太大,农药喷洒后,农药必然与露水结合,造成农药的二次稀释,导致农药相应浓度降低,用药效果变差。
那么喷洒农药的时机到底是什么时候呢?
温度影响药剂的吸收效果
除了上述水分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温度。除草剂要发挥药效,温度要在10以上。理论上来说,温度越高,药效会越好。但温度越高,除草剂蒸发越快,植物过度蒸腾会关闭气孔,药效也会降低。因此,喷涂温度应在10至24之间。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效果越好。
切忌中午打药作业
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中午要避免做医学作业。只是出于考虑,中午气温过高,长时间在太阳下工作的人非常容易中暑,而且气温高,农药挥发扩散快,空气中农药的浓度会比平时高,无形中增加了农药中毒的风险。第二点是中午喷洒农药效果不好。夏天中午,田间温度很容易达到35甚至40,温度可以说是相当高了。这时候农药挥发快,植物气孔关闭的情况下喷洒农药效果会变差。所以中午吃药不仅危险,而且无效,所以一定要避免中午高温的时候吃药。
打药时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施药时机:对于封闭型除草剂,施药时机为雨后或露水较大的早晨;一般选择早晨或傍晚气温在吸收范围内的时候打农药。一般来说,如果阴天温度不是很高,这种情况下可以全天打车,但是阴天有下雨的可能,天气预报无法预测天气情况。如果服药后下雨,药效会损失大半,所以不建议阴天服药。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