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2 15:33 作者:李先生
黄瓜霜霉病是高原温室黄瓜早春栽培的主要病害,发病快,危害大,易蔓延。笔者经过多年的试验和示范,认为在选择抗病品种的基础上,注重磷钾肥的施用,狠抓生态防治,辅以化学防护,可以有效控制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和危害。这简要描述如下。
1选择抗病品种。
选择抗霜霉病、适合大棚生长的黄瓜品种,如中农8号、金优30号、金杂2号、金绿3号、金优3号、金春3号等。
2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重视钾肥。
黄瓜霜霉病是一种缺糖病。氮肥施用广泛,磷钾肥被忽视,氮磷钾比例失调。尤其是黄瓜生长期,氮肥过量容易导致通风不良,而且由于碳氮比失衡,体内糖分降低,容易感染霜霉病。当钾肥供应充足时,植物中高分子量的化合物会首先合成,而糖分含量增加,水溶性物质减少,抗病性增强。
3生态控制
生态调控是通过调节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不利于病原菌繁殖和侵染但能保证黄瓜正常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一般温室内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特别是当相对湿度高于85%,夜间温度降至15 ~ 20时,黄瓜叶片上出现凝结的水膜或水滴,为霜霉病的侵染创造了有利条件。
温室内的温湿度管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日出后应尽快将温度升至28 ~ 30,当相对湿度降至60% ~ 70%时,应尽快将温度升至30,以满足黄瓜光合作用的需要。同时,高温低湿可以防止病菌的感染,控制疾病的发生;午后,温室温度应保持在20 ~ 25,以利于有机物的运输和转化。但由于这个温度适合病菌的萌发和侵染,此时的湿度应降低到60%左右,采用湿度这一单一因素来控制病害。日落后要注意保温,防止温室温度下降过快,湿度急剧增加。午夜前,应保持温室温度在15 ~ 20,湿度在85%以下,利用湿度单因素控制病害。湿度超过85%时,应降低温度至13 ~ 15,利用温度单因素控制病害。从午夜到日出,温室内的湿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当湿度超过90%时,可采用温室温度10 ~ 13的单因素控制病害,减少植物的呼吸消耗。同时,通风除湿可以抑制黄瓜叶片上的凝结水膜和水滴。日平均气温13时,可通宵通风。
浇水的总要求是“三浇三不浇”,即阴天晴天不浇水,下午不浇水,上午不浇水,明水暗水不浇水(膜下暗灌)。
如果霜霉病发生严重,白天可关闭温室,使植株上部温度达到44 ~ 46,持续2小时,可杀灭植株和土壤表面的病原菌,每7天一次,可有效控制霜霉病的发生发展。
4化学控制
4.1粉尘法
一般使用15%百菌清粉剂,用喷粉机(不能对着植株)向空中喷洒粉剂。视病情而定,每7-10天一次,共4-5次。下雨天可以喷一整天,而且必须在清晨和傍晚使用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