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网_提供实用农业种植技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甘蔗地为什么要培肥,主要有哪些措施?

2018-12-21 22:13| 发布者: 李先生| 查看: 15| 评论: 0

摘要:   连续种植甘蔗为什么产量低,解决办法是什么?甘蔗地培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甘蔗地培肥的措施有哪些?以下耕种帮种植网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甘蔗地为什么要培肥  甘蔗地必须与养地相结合,甘蔗 ...
  连续种植甘蔗为什么产量低,解决办法是什么?甘蔗地培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甘蔗地培肥的措施有哪些?以下耕种帮种植网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甘蔗地为什么要培肥,主要有哪些措施? 

  一、甘蔗地为什么要培肥
  甘蔗地必须与养地相结合,甘蔗地土壤养分的获得与损失是经常性发生的,在连续多年种植甘蔗的田地里,每季收获时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的养分,虽然甘蔗又以它的地下根系、老蔗蔸、祜叶和收获时的蔗梢叶等会补充一部分养分,但“支出”常常大于“收入”。我国蔗区主要分布在南方,70%~80%的植蔗地是瘦瘠的旱坡地,高温多雨使土壤养分淋溶流失比较严重。此外,大部分植蔗地为黄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磷钾缺乏、氮素不足、耕作层浅薄、结构不良、保水保肥能力差。以上因素制约了甘蔗高产优质生产,因此改良和培肥土壤已成为甘蔗高产优质高效种植的首要任务。

甘蔗地为什么要培肥,主要有哪些措施? 

  二、甘蔗地培肥措施
  1、合理深松耕,结合施用有机肥:因地制宜地采用深松犁和深耕犁进行深松土(深度40~45cm),并结合种前深耕(20~25cm),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保水保肥能力,使“死土”变“活土”。深松耕后大量施用有机肥也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以利于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2、合理轮作和间种豆科或绿肥作物:甘蔗是较耐连作的作物,但长期连作也会使土壤疲劳,积累有害物质,使土壤有效养分失衡,造成减产。因此,可通过合理轮作来达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目的。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这是轮作的最好方式,不宜实行水旱轮作的地方,可与豆科作物实行轮作。利用甘蔗生长早期行间较宽和开成荫蔽较慢的特点,在蔗行间间种花生、大豆等豆科或绿肥作物,也是培肥土壤的好方法。间种豆科或绿肥作物既可以通过豆科作物根瘤的固氮作用增加土壤氮素,也可以用豆科或绿肥作物的藤蔓回田增加土壤有机质,达到培肥土壤的目的。

甘蔗地为什么要培肥,主要有哪些措施? 

  3、采用配方施肥: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蔗区偏重施用氮肥而忽视磷、钾肥的施用,8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国提倡配方施肥,根据甘蔗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效率、单位面积产量等,在增加有机肥数量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适宜用量、配比和相应的施肥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有多种方法,如平衡施肥法、目标产量施肥法、测土施肥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和营养诊断法等。实践证明,配方施肥法不仅能提高甘蔗产量,也能提高土壤肥力。有些蔗区还根据本蔗区的具体情况,根据配方施肥法的原理生产合理比例的氮、磷、钾混合肥,在混合肥中利用滤泥或其他原料作为填充料,这种混合肥既能满足当地甘蔗的养分需要,又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有机质,以改良土壤和增加土壤肥力。

  4、蔗叶还田和种植绿肥还田:蔗叶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良好措施,但蔗叶在旱地中比较难以腐烂,因此在埋入土壤前最好能够切断。改变耕作制度,利用特早熟高糖且前期生长较快的甘蔗品种,收蔗后在冬季种植一造绿肥作物,然后用绿肥作物回田,也可以达到培肥土壤的目的。
  以上就是耕种帮种植网介绍甘蔗地培肥的原因及措施,如您有更好的补充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上一篇:甘蔗的根系有什么特点?
  连续种植甘蔗为什么产量低,解决办法是什么?甘蔗地培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甘蔗地培肥的措施有哪些?以下耕种帮种植网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甘蔗地为什么要培肥  甘蔗地必须与养地相结合,甘蔗 ...
下一篇:种植甘蔗怎么样整地?
  连续种植甘蔗为什么产量低,解决办法是什么?甘蔗地培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甘蔗地培肥的措施有哪些?以下耕种帮种植网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甘蔗地为什么要培肥  甘蔗地必须与养地相结合,甘蔗 ...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耕种帮种植网|茶叶知识|养鱼技术|肥料价格|农药价格|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4-24 20:31 , Processed in 1.50290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