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穗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由于病原菌主要侵染植株的幼嫩部位,形成的黑穗病瘤会消耗大量的养分,并可能导致植株的空秆,严重影响玉米产量。近期频繁降雨有利于病菌侵染,应及时检查处理,确保玉米丰收。
症状鉴定玉米黑穗病的病原是玉米黑穗病菌,引起局部感染。植物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雄花、雌穗和其他幼嫩组织都将受害。受影响的组织由于病原体代谢产物的刺激而膨胀成真菌性肿瘤,并覆盖有宿主表皮组织形成的薄膜,均为白色或淡紫色红色,逐渐变成灰色,后来变成黑灰色。真菌瘤成熟后,散生大量黑色粉末(病原体的冬孢子)。玉米株高在30厘米以上时开始发病,大多在苗基部或根与根茎连接处产生菌瘤,病苗扭曲,叶鞘和心叶断裂,严重者植株早衰。叶片受损,形成的菌瘤有黄豆大小;或者茎的气生根受损,形成拳头大的真菌瘤;女性耳朵受损,真菌性肿瘤多形成于耳朵中上部或个别颗粒上。整个耳朵形成严重的真菌性肿瘤。
玉米黑粉病菌在玉米生长期可多次侵染,高峰期在抽穗前后一个月。玉米生长前期干燥,后期多雨潮湿或干湿交替,容易发病。遭受暴风雨或冰雹袭击后,植物伤口增多,病菌容易入侵,导致病情严重。玉米螟等害虫不仅能传播病原体孢子,还能造成伤口。所以虫量大的田地容易加重病情。连作收获后,病残未及时清除,田间菌源充足,病害严重。过密种植和部分施用氮肥导致田间病害严重。
预防措施
(1)切除肿瘤。在病变肿瘤变色前尽快切除,取出田间掩埋或焚烧,否则病变肿瘤内的黑粉(病原体冬孢子)会随着风雨再次感染。
(2)加强栽培管理,避免偏施氮肥,适时灌溉,及时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尽量减少机械伤害。
(3)化学控制。抽雄前10天,喷施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 ~ 8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 1000倍,可降低再侵染危害。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