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2 20:56 作者:李先生
近年来,“一防两减”技术、“一喷三防”技术、“一增四改”技术等新技术在小麦、玉米生产中相继推广。下面分别介绍。
一、玉米“一防两减”技术
“一防两减”技术是山东省植保总站总结并大力推广的一项先进实用的新技术。其含义是:在玉米角嘴期同时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一次性防治病虫害,以达到后期减少害虫数量和减轻病害程度的目的。促进玉米生长,确保玉米增产增收。玉米后期害虫主要有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红蜘蛛和玉米穗蚜等。玉米后期病害主要有大(小)叶斑病、弯孢霉、南方锈病、青枯病等。
玉米后期是各种病虫害多发季节,但防治难度大。后期控制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大喇叭时期是施药的关键时期。 667平方米杀虫剂50%辛硫磷乳油20毫升,或1.8%阿维菌素乳油10毫升,或5%阿维菌素阿维菌素乳油10毫升等。杀菌剂用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克,或30克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50%三唑酮乳油50克对照。
2、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是根据不同小麦产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受害程度不同制定的。关键的区别在于喷药时期和防治对象的不同。一种说法:小麦“一喷三防”,就是在小麦生长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微肥等混合药剂喷施,以防病虫害、旱热风、倒伏、增加粒重,是保证小麦增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另一种说法:小麦“……喷三防”,就是在小麦穗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合喷施,以达到防病、防病的效果。防虫害,防燥热风,防早衰。是提高千粒重、保证小麦增产增收的关键措施。
小麦生长中后期,是条(叶)锈病、白粉病、黑星病、穗蚜病混合发生期,同时有干热风。可选用杀蚜虫加病害农药和抗旱热风增产剂,即每667平方米(1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g,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ml,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加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g,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克,50%三唑酮乳油50克或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克,加磷酸二氢钾100克,并用30公斤水进行全田均匀喷雾。
3、夏玉米“一增四改”技术
夏玉米“一增四改”技术的核心是合理提高种植密度,改变耐密品种,变套种为直播,变粗放施肥为配方施肥,变人工为机械化。手术。配套技术包括适时晚收、种子包衣、秸秆还田、病虫害杂草综合无公害防治、灾害应对技术等。
合理提高种植密度是“一增四改”技术核心的核心。确定合理的密度,应综合考虑栽培条件:首先要考虑品种的密度耐受性,应与品种特性相匹配;二是与产量指标相适应,与生产条件和栽培水平相匹配。一般田间紧凑型品种密度为每667平方米4200-4800株。
改种密抗品种是实施“一增四改”技术的基础。目前种植面积大或推广前景好的品种主要有:正单958、军单20、辽玉20、神舟158、登海605、农花101、芦单818等品种。
套种转直播是实施“一增四改”技术的有效手段。主要技术措施:适时播种。山东省最佳播种时间为6月5日至15日。 播种时水分充足。播种水分指标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播后视降水情况及时借水或浇水。 适当播种。单粒播种用种子量一般为每667平方米1.5-2公斤,可根据品种特性增减。 行距和播种深度。大田的行距一般在60厘米左右。采用大小行时,大行距70-80厘米,小行距30-40厘米,播深3-5厘米。
变肥料粗放为配方施肥,是实施“一增四改”技术的物质保证。根据产量指标和土壤肥力基础确定施肥量,按每产100公斤粮食施纯氮2.5-3公斤、五氧化二磷1.5公斤、氧化钾3公斤计算需肥量.在施肥规划方面,玉米拔节前施有机肥、磷肥、钾肥、微肥。氮肥分期施,种子肥巧施,苗肥轻施,穗肥重施,花粒肥补充。
变手工操作为机械化操作,满足“一增四改”的技术需求。降低麦茬高度,为玉米机播提供条件。提高机械作业质量,采穗干净,压碎秸秆长度小于5厘米。农机与农艺相互配合,努力探索机械中耕、施肥、喷药等农艺新方法。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