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都说:浇水三年功。
都说浇水要见干见湿,那怎么算见干,什么叫见湿?想必很多朋友和我开始一样,听的是一头雾水。要明白见干见湿,首先要明白土壤中的水都在哪里。
土壤中的水主要有3部分:一是吸附水,二是毛细管水,三是重力水。
吸附水:在土壤团粒结构之内的水,在土壤颗粒的内部,紧紧的吸附在土壤内。这部分水植物是无法吸收的,对植物来说是无效的。
毛细管水:也成毛细水,是土壤颗粒和颗粒之间的缝隙中存在的水,可以沿着缝隙流动,这是植物吸收最多的一部分水。
重力水:存在于土壤中,维持整个花盆土壤的水分平衡。哪部分土壤干了,这些水就会流向哪里,这部分水往往是植物的救命水。
给植物浇水就能补充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使土壤保持一定能被吸收的水分。
需要注意,毛细管水并不是越多越好。
土壤颗粒和颗粒之间不仅存在毛细管水,也是植物根系接触空气的通道。植物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其本身也进行着呼吸作用,即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每次充分浇水既能湿润土壤,又要冲掉根系周围的二氧化碳和盆土中的废物。使土壤孔隙中能充满新鲜空气,这样才有利于根的呼吸作用和对水分与养料的吸收。
如果浇水太少,即没有水从花盆底部小孔流出,就起不到冲掉根系周围二氧化碳的作用。同时这些少量的水会首先覆盖在土壤上层,封闭了下部土壤和空气的流通,使根系小环境进一步恶化。不过等到这些水渗漏到底部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一般盆栽植物都忌积水的原因就在这里。根系长时间不能得到氧气,就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酸性废物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就会危害根系自身,导致根系腐烂。
“见干见湿”的浇水方法,即是最佳的补充水分的方法。
土壤略干,其缝隙中的空气就充足,根系能够从呼吸作用中得到足够的能量进行生命活动,如吸收水分、养料,及根系自身的伸长生长。逢浇水,水量达到有水从盆底小孔流出,此时,土壤缝隙中充满水分,毛细管水得到充分补充。随着更多水从小孔流出,部分土壤间隙重新充满水分。而另一部分间隙则在水流产生的“虹吸”作用下,重新充满了新鲜的空气。
从这里也能看见土壤结构中丰富的间隙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正因为这种重要性,导致盆栽植物土壤的选择和配制也成了一门学问。
从土壤表面能够判断土壤是干是湿,但不太准确。另一种判断方法是根据盆的重量。刚浇完水,盆比较重。这个时候你可以体验其重量,留下印象。盆变的很轻时就说明土壤中的水分不多了。具体有多轻,可以根据刚上盆时的印象来判定。如果有条件,进行简单的称重,培养出经验后,即可轻松把握土壤的干湿程度。如果花盆不方便体验重量,还可以用手指、木棒等物敲花盆,如果花盆的声音清脆,就说明盆土已经变干;相反,如果声音低沉发闷,则说明土壤中还有较多的水分。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盆里留几棵小草,观察小草的状态。小草开始发蔫,必然是需要浇水。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