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6 16:36 作者:李先生
在农业生产中,,对提高农作物产量,较少环境污染非常关键,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科学合理施肥的概念及含义 所谓科学合理施肥,就是根据土壤情况和作物生长需要,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吃饱不浪费,遵循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大量、中量、微量元素配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促进土壤养与用良性循环的原则,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施肥措施。 二、肥料搭配合理 1、氮、磷、钾肥配施。 根据不同土壤的供肥性能、作物的需肥规律及化肥的利用率等因素来合理配比氮、磷、钾肥,不要单施一种肥料。作物的所需要的氮、磷两种元素相互关系最为密切,并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2、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配合施用。有机肥养分齐全、肥效持久;化肥养分单一,但含量高,见效快。两者配合使用能取长补短,提高肥效。据试验,家禽圈肥与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硫酸钾配合施用,比单施等量化肥增产10%以上。 3、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配合。农作物生长不仅需要氮、磷、钾大量元素,也需要一些钙、镁、铜、铁、锰、锌等中微量元素,如小麦上也需要一些锌肥,花生上施些钼等,对提高产量和品质作用很大。 三、施肥方法科学 1、深施覆土。 如氮素化肥深施,可有效地防止养分流失,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据试验,碳酸氢铵地下深施的利用率为50%,而地表层撒施的利用率只有28%左右;尿素地下深施的利用率在35%―50%之间,而地表撒施的利用率低的多。 2、集中施用。如磷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易被土壤中铁、铝、钙固定而失去肥效,故应穴施、条施,集中施在根系生长的土层,使磷固定在种子和根系周围,有利于根据系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 3、看天、看地、看作物施肥。“看天”就是看温度、湿度、降雨、光照等气候因素对肥效有无影响。温度高时宜追施尿素,温度低时则宜追施碳酸氢铵。“看地”就是因土施肥。例如,黏土地保肥力强,氮素一次用量可大些;砂壤土保肥能力差,追肥应本着“少吃多餐”的原则进行。“看作物”就是根据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状况,找出土壤中影响产量的缺素因子和各种作物对肥料需求的高峰,结合肥料特性做到配方施肥。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施肥的效果将大大提高。
合理施肥的方法有哪些?配方施肥的作用是什么?一、合理施肥的理论依据
合理施肥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德国学者李比希的“归还学说”和肥料的三大定律。肥料的三大定律,即最小养分律、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
1、归还学说
多年试验结果表明,作物生长有40%-80%的养分来自土壤,但不能把土壤看做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分库”它必须要依靠施肥的形式,把作物吸收的养分“归还”于土壤,才能使土壤保持原有的活力。
2、最小养分率
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如果出现一种或几种必需的营养元素供给不足时,按作物需要量,最缺的那一种养分即最小养分。这种最小养分就会影响作物生长和限制产量。只有增加最小养分的数量,产量才能相应提高。
3、同等重要律
对农作物来讲,不论大量元素或微量元素都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缺少某一种微量元素,尽管它的需要量很少,仍会产生缺乏症而导致减产。所以微量元素的重要性是和大量元素一样的,并不因为需要量甚少而可以忽略。
4、不可替代律
作物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在作物内部都有一定的功能,相互之间不能代替。缺少什么营养元素,就必须施用含有该营养元素的肥料。
二、合理施肥的基本方法
1、地力分区(级)分级法
按土壤肥力高低分成若干等级,即把土壤肥力均等的田块作为一个施肥区,利用过去的田间试验结果和近年来土壤肥力检测的数据,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估算出这一施肥区内比较适宜的肥料品种及其施肥量。
2、目标产量法
(1)养分平衡法
以土壤养分测定值来计算土壤供肥量,按下列公式计算肥料需要量
肥料需要量=(作物吸收养分量-土壤供肥量)/肥料中养分含量X肥料当季利用率
(2)地力差减法
作物在不施肥下的产量称为空白田产量,它所吸收的养分全部来自土壤。根据作物产量由土壤生产和肥料增产组成的原理,从目标产量中减去空白田产量就是施肥所得的产量
3、田间试验配方法
(1)肥料效应函数法
此方一般以单因素或二因素多水平回归设计为基础,将不同处理得到的产量进行数理统计,求得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即肥料效应方程式)。根据方程式,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元素肥料的增产效应,以及配合施用的联应效果,且可以分别计算出经济施肥量(最佳施肥量)、施肥上限和施肥下限,作为建议施肥量的依据。
(2)养分丰缺指标法
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值和作物吸收养分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对不同作物通过田间试验,把土壤测定值以一定的级差分等,制成养分丰缺及应施肥料数量检索表。取得土壤测定值,就可对照检索表按级确定肥料施肥量。
(3)氮、磷、钾比例法
通过一种养分的定量,然后按各种养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决定其他养分的肥料用量。
化肥一般是无机化合物,虽然尿素等是有机化合物,但习惯上,将化肥常称作无机肥料;又由于生产化肥的原料多是天然矿物,所以化肥又称矿物肥料。含有作物营养元素的天然有机废物称为有机肥料或天然肥料,这不属于化肥范围。凡只含一种可标明含量的营养元素的化肥称为单元肥料,它们是氮肥、磷肥、钾肥以及次要常量元素肥料(中国习称中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凡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且可标明其含量的化肥,称为或混合肥料。化肥的有效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通常是度量化肥有效性的标准。但化肥施入土壤后,其组分与土壤发生复杂的反应,有些化肥的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却对作物有良好的效果,所以也可选用其他溶剂来度量化肥对作物的有效性。各国规定的溶剂种类和标准并不一致。多数氮肥和钾肥易溶于水,它们的有效性主要以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来度量,只有例外。由于不少磷肥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磷肥除用在水中的溶解度外,还用中性枸橼酸铵、碱性枸橼酸铵、 2%枸橼酸或甲酸溶液来评价其有效性。但是,所有这些度量化肥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只不过是在实验室里模拟作物根系土壤条件的相对方法,化肥对作物的真实有效性,还需要通过农业肥效试验结果来确定。主要的复合肥料 ①磷酸铵:是以磷为主的氮磷复合肥料,含氮12%~18%,含P205 46%-56%,适用于各种作物和多种土壤,最适合条施作基肥,667平方米用量7-10千克,撒施作基肥667平方米25~30千克。其中磷酸一铵呈酸性,磷酸二铵呈碱性,二者均易溶于水,水溶液为中性,有一定的吸湿性。 ②氮磷钾复合肥:含氮磷钾各约10%,淡褐色颗粒。氮钾均为水溶性,有一部分磷是水溶性的。主要用作基肥,667平方米用量25~30千克。 ③磷酸二氢钾:含P2O5 24%、K2O 21%,白色易溶于水,一般用于黄瓜无土育苗及无土栽培生产。因价格较高,在大面积生产中多用于根外追肥。 微生物肥料是利用土壤对农业生产有益的微生物经过分离繁殖制成的各种生物性肥料,又叫细菌肥料。如“5406”抗生菌肥,硅酸盐菌肥,绿环生物肥等。常用化肥1、氮素化肥 氮是蛋白质构成的主要元素,蛋白质是细胞原生质组成中的基本物质。氮肥增施能促进蛋白质和叶绿素的形成,使叶色深绿,叶面积增大,促进碳的同化,有利于产量增加,品质改善。在生产上经常使用的氮素化肥有: ①硫酸铵(硫铵):白色或淡褐色结晶体。含氮20%一21%,易溶于水,吸湿性小,便于贮存和使用。硫铵是一种酸性肥料,长期使用会增加土壤的酸性。最好做追肥使用,一般每667平方米施用量为15—20千克。 ②碳酸氢铵(碳铵):白色细小结晶,含氮17%,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易分解挥发。可作基肥或追肥使用,追肥时要埋施,及时覆土,以免氨气挥发烧伤秧苗。 ③尿素:白色圆粒状,含氮量为46%。尿素不如硫铵肥效发挥迅速,追肥时要比硫铵提前几天施用。尿素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一种,尿素为中性肥料,不含副成分, 连年施用也不致破坏土壤结构。 2、磷肥 磷是形成细胞核蛋白、卵磷脂等不可缺少的元素。磷元素能加速细胞分裂,促使根系和地上部加快生长,促进花芽分化,提早成熟,提高果实品质。在生产上常用的磷肥有: ①过磷酸钙:为灰白色或浅灰色粉末,也有颗粒状的, 含P2O5 12%一18%,具有吸湿性和腐蚀性,施入土壤后易 被土壤固定而降低肥效,可作基肥和追肥使用,在施用时宜集中施用或和有机肥料混合施用,这样可以降低磷的固定, 从而提高肥效。也可用作根外追肥,使作物直接吸收。 ②重过磷酸钙(重钙):含P2O5 约45%左右,是一种高效磷肥。施用重钙的有效方法和过磷酸钙相同,重钙有效成分含量高,用量要相对减少。 3、钾肥 钾元素的营养功效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促进作物体内淀粉和糖的形成,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还能提高作物对氮的吸收利用。在生产上常用的钾肥有: ①氯化钾:是易溶于水的速效性钾肥,含K2O 60%左右,呈白色、淡黄色或紫红色结晶。物理性状好,可作为基肥和追肥使用。在酸性土壤上施用氯化钾应配合石灰和有机肥料。 ②硫酸钾:为白色结晶,溶于水,含K2O 50%-52%左右。除可作基肥和追肥外,也可作根外追肥使用,根外追肥浓度以0.2%为宜。 4、复合肥料:前面说的化学肥料一般只含一种营养元素,属单元素肥料。复合肥料是指在成分中同时含有氮磷钾三要素或只含其中任何两种元素的化学肥料。它具有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养分释放均匀,肥效稳而长,便于贮存和施用等优点。 ①磷酸铵:是以磷为主的氮磷复合肥料,含氮12%~18%,含P205 46%-56%,适用于各种作物和多种土壤,最适合条施作基肥,667平方米用量7-10千克,撒施作基肥667平方米25~30千克。其中磷酸一铵呈酸性,磷酸二铵呈碱性,二者均易溶于水,水溶液为中性,有一定的吸湿性。 ②氮磷钾复合肥:含氮磷钾各约10%,淡褐色颗粒。氮钾均为水溶性,有一部分磷是水溶性的。主要用作基肥,667平方米用量25~30千克。 ③磷酸二氢钾:含P2O5 24%、K2O 21%,白色易溶于水,一般用于黄瓜无土育苗及无土栽培生产。因价格较高,在大面积生产中多用于根外追肥。施肥方法合理的施肥方法是提高肥效的重要方面。完整的施肥应包括施肥时间、施用位置及施用方法三个方面。 1、施肥时间 化肥施肥的最适时间一般应由作物需要来定,即应保持养分持继有效地供应或是在作物需要期间有效地供应,同时又要使有效养分从土壤中的损失程度减少到最少。 2、施用位置 肥料施用位置对充分发挥肥料的效果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土壤中移动性差的肥料,如磷肥。肥料的正确施用位置须根据作物根系的特点、肥料本身的性质、气候情况等来考虑。一般播种作物或大田作物,通常是将肥料施在种子两旁或下方4~5厘米处,如氨水要施到种子下方10厘米处;固体肥料在用量少的情况下,尤其是磷肥,可施于紧靠种子的地方,或与种子拌合一起播施。在追肥中,肥料必须施于根系生长最多的根区。 3、施用方法 (1)基肥 基肥是指播种或移植前施到土壤中去的肥料,其目的是供应作物整个生长期所需的养分。有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供肥能力的作用。对于难溶的、移动性小的磷肥宜用作基肥。 (2)种肥 种肥是指播种或移植时施用的肥料,其目的是使幼苗一生长便可以吸收到养分。用作种肥的肥料,应当是容易被幼苗吸收的速效肥料。 (3)追肥 追肥是指作物生长期间,根据作物对养分的要求,补充因基肥不足而施的肥料。追肥大多使用速效肥料,主要是化学氮肥或人畜粪尿。 追肥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 撒施:是将肥料均匀地撒到田地里,宜用于浅根作物,如水稻追肥。撒施对于施肥量大的密植作物是有效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养分分布较为均匀;缺点是需肥量大,肥料利用率不太高。 行施:用于行播作物,成行施于靠近作物的土表,这种方式比撒施肥料集中,肥效较高,但花工较多。 沟施:也用于行播作物,成行施于靠近作物的浅沟,然后盖土。 条施和穴施:是将肥料施在播种的沟或穴里,或是施到移栽的沟或穴里,肥料可施在种子下方,也可施在种子的一侧或两侧。多用于多年生作物、大型果树、林木等。这种方式施肥集中,不易流失,但与根系接触面较少,花工较多。 喷灌或滴灌施:在作物需要的时候,可以把肥料加入灌溉水中,这样能较容易地按规定用量进行施肥,当然肥料必须是可溶性的。目前这种方式广泛用于塑料大棚中。 (4)根外追肥法(叶面喷施) 植物不仅可以从根吸收必需的养分元素,还可以从其它处(如叶面)吸收一些可溶性的养分。因此,可用喷施方式在叶面上供给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称为根外追肥,也称叶面喷施。在作物生长中、后期由于根系吸收养分不足,这时就可以通过根外追肥来补充作物所需的养分。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化肥都可以用作根外追肥。
树木施肥的方法有哪几种无论是基肥还是追肥均应施在根系集中分布区域内(图4),以使根系最大程度吸收养分,提高施入肥料的利用率。因此,施肥应根据杏树的生长发育规律特点,采用合理的施肥方法,避免肥料养分流失和因土壤中化合反应造成速效养分固定。常用的施肥方法(图5)有:
图4 施肥位置
图5 施肥方式
(1)环状沟施肥方法一般幼树采用环状沟施肥方法,该法可结合深翻扩穴措施。具体方法是在幼树定植后第1~2年秋季,距幼树树干内径50厘米,外径80~90厘米挖一环形沟,沟深30~50厘米。然后将有机肥填于环沟内,最后回土填平。第二次再施基肥时,要以第一次外径为第二次环状沟的内径挖沟,直至邻株相接,再改变施肥方法。(2)放射状沟施法在树冠下距树干1米左右处由里向外挖成6条左右的放射状沟。对沟的要求是里浅外深,每年应轮换位置。挖沟的深度为30~50厘米,宽50厘米左右,长度根据施肥量而定。(3)条状沟施法沿着杏树行间或隔行开沟施肥。此施肥法便于机械化操作,但翻耕的深度和施肥的效果不如环状沟施和放射状沟施。
(1)根据土壤供磷能力,掌握合理的磷肥用量。
土壤有效磷的含量是决定磷肥肥效的主要因素。一般土壤有效磷(P2O5)小于5毫克/千克时,为严重缺磷,氮、磷肥施用比例应为1∶1左右;有效磷(P2O5)含量在5~10毫克/千克时,为缺磷,氮、磷肥施用比例在1∶0.5左右;有效磷(P2O5)含量在10~15毫克/千克时,为轻度缺磷,可以少施或隔年施用磷肥。当有效磷(P2O5)含量大于15毫克/千克时,视为暂不缺磷,可以暂不施用磷肥。
(2)掌握磷肥在作物轮作中的合理分配。
在水田轮作时,如稻稻连作,在较缺磷的水田,早、晚稻磷肥的分配比例以2∶1为宜;在不太缺磷的水田,磷肥可全部施在早稻上。在水、旱轮作时,磷肥应首先施于旱作。在旱地轮作时,由于冬、秋季温度低,土壤磷素释放少,而夏季温度高,土壤磷素释放多,故磷肥应重点用于秋播作物上。如小麦、玉米轮作时,磷肥主要投入在小麦上作基肥,玉米利用其后效。豆科作物与粮食作物轮作时,磷肥重施于豆科作物上,以促进其固氮作用,达到“以磷增氮”的目的。
(3)注意施用方法。
旱地可用开沟条施、穴施;水田可用蘸秧根、塞秧蔸等集中施用的方法。同时注意在作基肥时上下分层施用,以满足作物苗期和中后期对磷的需求。
(4)配合施用有机肥、氮肥、钾肥等。
与有机肥堆沤后再施用,能显著地提高磷肥的肥效。但与氮肥、钾肥等配合施用时,应掌握合理的配比,具体比例要根据对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的化验结果及作物的种类确定。
(5)过磷酸钙和重过磷酸钙的施用,由于游离酸含量较多,作种肥时应先与草木灰中和酸性后再施用,否则会发生烂种,影响全苗:不宜与碱性肥料混用,以免降低磷肥的有效性。
(6)沉淀磷酸钙的施用,由于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小,施用时尽量接近作物根系,便于作物吸收。
(7)磷矿粉与有机肥料共同堆腐沤制后施用,可提高磷矿粉的肥效;磷矿粉与生理酸性肥料配合施用,能提高磷矿粉的溶解度,增进肥效。
(8)钙镁磷肥在土中的移动性小,应施用到根系分布最广的土层,以利于作物吸收。
(9)钢渣磷肥含有10%的游离氧化钙,在储存和施用时不能与铵态氮、硝石、氯化镁混合。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