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产量构成中最容易调控、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经济性状是单位面积的穗数,而穗数是与栽培密度、插本、基本苗有密切关系的。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水稻获得优质高产的重要前提,适宜密度能协调水稻单株和群体结构的协调发展,改善田间的温光条件,有利于促进有机物质的累积,最终获得高产。水稻的适宜栽培密度应根据品种类型、地力条件、育秧方式和管理技术等综合考虑。
合理的株行距不仅能使个体(单株)健壮生长,而且能促进群体最大发展。水稻是高分蘖作物,其分蘖数量因环境条件而差异很大。高密度栽培时,分蘖很少,甚至可能不产生分蘖;如果密度较小,每株水稻有足够的空间,再有相应的肥水条件,一般每株水稻可产生十几甚至几十个分蘖。因此,在水稻栽培中,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等生产条件合理安排,如果水稻栽培的基本苗数过少,势必要靠增施
氮肥来促进分蘖,从而达到有效穗数。一般来说,加大
氮肥的施用量,会增加稻米中蛋白质的含量,但由此也减低了稻米的食味品质。然而过度强调稀植,既不利于保证产量,又不利于生产优质的食味稻米。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差异很大,大面积水稻栽培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在基本插秧密度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插秧时,北部地区要适当增加插秧密度,南部地区要适当减少插秧密度;秧苗素质好,插秧密度可适当小些,秧苗素质差,插秧密度可适当大些;早插秧可稀一些,迟插秧可密一些;土壤肥力高,施肥量足的地块,插秧密度宜少些,反之宜大些;育大苗可少些,小苗则应大些。
由于各地的水稻生态环境不同,这些指标难以统一。一般情况下,生育期较长的杂交稻、大穗型品种、旱育秧、肥力中偏上的田块栽插密度偏稀,一般每亩大田栽插1.2万~1.5万穴,每穴插2~3苗;生育期较短的常规稻、穗数型品种、水育秧、肥力中偏下的田块栽插密度要大,一般每亩大田栽插1.8万~2.5万穴,每穴插3~5苗。杂交稻的基本苗要达到每亩4~5万,常规稻要达到每亩7万~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