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0 12:42 作者:李先生
症状:新发的针芽有陆续干死现象,旺盛的芽(新枝)突然歪倒后就变成枯黄了,仔细看看枯黄了的歪倒芽处有益出的松脂干白泡泡。
鉴别特征:
成虫体长10.0~14.0mm,翅展22.0~30.0mm。体灰褐色。前翅灰褐色夹杂深浅不同玫瑰红褐色。中室具1肾形灰白斑。内横线灰白弯曲成波状,向翅中室一侧有一白斑。外横线浅灰白色,近翅前、后缘两侧直伸。外缘浅灰色,内侧有排黑点。后翅浅灰色。卵椭圆形,长约1.0mm。初产黄白色,孵化前呈樱桃红色。幼虫体长19.0~26.5mm。头部及前胸背板红褐色,胸、腹部灰褐色。体表有较多褐色***。腹部各节具4对***,背面两对较大,腹面两对较小。腹足趾钩双序环。蛹长椭圆形。体长10.1~16.5mm。黄褐色。腹末具一块深褐色骨化狭条,上着6根钩状臀棘,中央2根较长,两侧4根较短。
生活习性:
1年2至3代。3月下旬越冬幼虫转蛀梢径约1.2cm嫩梢,4月下旬幼虫成熟,向下蛀入距嫩梢0.3cm的二年生梢中化蛹。4月下旬至6月为越冬代成虫期,成虫白天静伏于梢头针叶基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多在被害枯梢或断梢口产卵。5月中旬出现第1代幼虫,初孵化幼虫迅速爬到旧虫道内隐蔽,取食旧虫道内的木屑等。4-5天脱皮1次,从旧虫道内爬出,吐丝下垂,有时随风飘荡,在植株上爬行到主梢或侧梢进行危害,也有幼虫危害球果。危害时先啃食嫩皮,形成约指头大小的伤痕,被害处有松脂凝聚,以后蛀入髓心,蛀道长13-28cm,直径约2.5cm,大多蛀害直径0.8-1cm的嫩梢,从梢的近中部蛀入。蛀孔圆形,蛀孔外粘附黄白色蛀屑。幼虫具迁移危害习性,从原被害梢转移到新梢危害。所以在调查中往往发现不少被害梢内无虫的现象。7月中旬~9月下旬为第1代成虫期。8月初出现第2代幼虫,大部分在蛀梢中越冬;少部分於9月下旬羽化为成虫。10月上旬初龄幼虫蛀入马尾松休眠芽,芽内外堆聚白色粒状蛀屑。以初龄幼虫在冬芽、中老龄幼虫在枯梢中越冬。
传播途径:苗木、球果调运和成虫飞行。
危害状:幼虫蛀食松树嫩梢和球果,造成被害松梢枯黄弯垂。主梢被害后引起侧梢丛生,树冠呈扫帚状,形成弯曲树干或"丛生"的平截树冠,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球果受害畸形扭曲,或干缩枯死。蛀食幼树枝干,可造成幼树死亡。
防治方法:
1、人工剪除枯梢。10月下旬至来年3月中旬越冬幼虫出蛰前人工摘除被害干梢、虫果,集中烧毁,可有效压低虫口密度。
2、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松梢螟成虫。面积较大、电力方便的松林建议采用。按100亩一盏设置于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处,用光控开关控制电源,5月上旬安灯,10月下旬收灯,安排专人负责收蛾和灯具维护。省工、省力,不杀伤天敌,能兼治林中有趋光性的其它蛾类成虫。
3、药物防治。面积小、分散、危害严重的林分可采取药物防治。可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0倍液、80%敌敌畏800倍液、50%辛硫磷2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幼虫喷洒枯梢,药液能渗透干梢皮,杀灭幼虫(推荐使用氯胺磷30%乳油)。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