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巢蛾图片,苹果巢蛾长怎么样?苹果巢蛾怎么防治,苹果巢蛾用什么药最有效?苹果巢蛾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苹果巢蛾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耕种帮种植网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苹果巢蛾
二、别名:苹果巢虫、网虫、苹叶巢蛾、苹巢蛾
三、学名:Yponomeutapadella Linnaeus
四、分部地区:在我国分布于东北、河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以及地中海、欧洲、北美等地。
五、危害作物:苹果、沙果、海棠、山楂、山荆子、梨、樱桃等多种果树林木植物。
六、危害方式:咀嚼式口器
七、危害症状:初龄幼虫潜食嫩叶及花瓣。大龄幼虫则暴食叶片,大发生年份,可将叶片全部吃光,仅残留枯黄的碎片,被虫巢网挂于树上,如火烧一样,不仅直接造成当年果实干枯脱落,而且阻碍当年花芽的分化,影响翌年结果。
八、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翅展19~22mm,唇须白色下垂;头顶、颜面密布白色鳞毛。体白色有丝织光泽。复眼黑色,丝状触角黑白相间。胸部背面有5个黑点,每一肩板上有2个黑点。前翅有30~40个小黑点,排列成行,近前缘有1列,后缘有2列,翅端也有分布。后翅灰褐色。
2、卵:扁椭圆形,卵面有纵行的沟纹,卵常40~50粒作鱼鳞状排列。初产卵块奶油黄色,2~3天后呈紫红色,最后变为灰褐色,卵上覆盖红褐色胶状物成卵鞘。
3、幼虫:老熟体长约18mm,细长灰褐色,微绿。头、前胸盾、胸足、臀板及腹足、臀足外侧均为黑色;腹部各节背面有1对黑斑横列,上生黑色刚毛,附近具黑色毛瘤数个。腹足趾钩多行环状。外环趾钩较大。
4、蛹:长8~12mm,纺锤形,初蛹黄绿色,以后渐变棕黄色,羽化前橙黄色。腹末背面有8根刺毛。
九、发生规律:
此虫1年发生1代,以第1龄幼虫于卵鞘下越夏、越冬。苹果花芽开放至花序分离时开始出鞘危害,成群将嫩叶缠住,潜入嫩叶尖部食害,幼虫蜕皮4次,共5龄,各龄期约8天左右。幼虫危害约40天左右便开始化蛹,蛹期约11天,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下旬为产卵盛期,7月上旬为末期,卵期约13天。幼虫孵化后即在卵鞘下越夏、越冬。第1龄幼虫历期长达9~10月。
成虫昼伏夜出,夜间进行交尾与产卵,行动较敏捷,有假死性,卵产于2年生表皮光滑的枝条上,而又以枝条下面靠近花芽叶芽附近较多,当年或多年生枝条几乎不产卵,单雌卵量120粒左右。越冬幼虫在日均温为10度以上达4天以上时,开始破鞘而出,可结合物候期预报发生期。
十、防治方法:
1、在苹果巢蛾产卵后、孵化前,人工剪除带有卵块的枝条并销毁,压低翌年的发生基数;在幼虫危害期,可剪除网巢枝叶,集中放入纱网中烧毁;另外根据幼虫在网巢中化蛹的特点,可集中将网巢内的蛹杀死。
2、利用性诱剂诱杀成虫是一项有效的控制技术。诱捕器悬挂高度2m以上、间距40m,并结合剪除带虫卵苹果枝,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
3、苹果巢蛾在卵期至幼虫期均有不同种类的天敌,其中巢蛾多胚跳小蜂是卵期的主要天敌,可以采集已寄生卵进行越冬保护或室内进行扩繁来增加寄主蜂的种群数量,在第2年苹果巢蛾卵期进行释放。初步研究表明,利用这种寄生蜂防治苹果巢蛾幼虫,能起到一定的防控效果。
以上就是耕种帮种植网对苹果巢蛾的介绍及防治方法,如您有更好的见解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