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2 18:04 作者:李先生
小麦是一种对于管理要求比较精细的作物,尤其是在小麦中期,这个时期小麦对于养分和水分需求都比较多,那大家知道冬小麦中期应该怎样管理吗?下面就让耕种帮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冬小麦的中期管理方法
1、合理浇水:
扬花水(抽穗后)———提高穗粒数;
灌浆水(开花后10天左右)——促进灌浆,子粒饱满,提高千粒重;
麦黄水(成熟前10天左右)——防止干热风危害、增加粒重,利于下茬播种。
2、叶面施肥:
叶面喷施大掌柜小麦灌浆肥40-50克/喷雾器水,也可用日本进口的爱多收6毫升/喷雾器水,起到防止小麦倒伏,提高抗性,促进灌浆,增加产量的功效。
3、小麦病虫害的防治:
(1)、白粉、锈病:扬花期、灌浆期各喷施一次12.5%粉唑醇悬浮剂15克/喷雾器水,均匀喷雾。如果混喷爱多收或大掌柜小麦灌浆肥,可起到防病治病又增产的综合功效。
(2)防治赤霉病:小麦抽穗期,如果天气下雨或连阴天,要及时喷施真乐18克/喷雾器水,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小麦吸浆虫:以“蛹期防治为主,成虫期防治为辅”,在小麦孕穗期用2.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1600克,与30斤细土制成毒土,在麦田均匀撒施,撒后浇一水以提高防效,在没有在蛹期防治吸浆虫的,可在小麦抽穗后--扬花前,防治成虫吸浆虫兼治蚜虫,可用药剂:浆蚜网50毫升/喷雾器水;
(4)防治麦蚜:在蚜虫初发生期,用20%牙戈乳油50毫升/喷雾器水或40%敌畏氧乐果乳油60毫升/喷雾器水,或70%氧乐果30毫升/喷雾器水,在蚜虫发生初期均匀喷雾防治。注意亩用液量不要低于30公斤,否则喷不透,影响治虫效果。
以上就是耕种帮为大家介绍的冬小麦的中期管理技术,大家了解了吗?希望耕种帮的文章对大家更好的种植和管理冬小麦有一定的帮助。
中期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
1、追肥
重施拔节肥:拔节肥要普遍施、重施,以氮肥为主,氮磷结合。如施尿素,需参入少量磷酸二铵等复合肥料。小麦拔节期需肥迫切,施肥增产效果显著。小麦起身至拔节相距时间短,追肥时间应从起身期开始,拔节初期结束。对于土壤肥力较差、群体不足的麦田,拔节肥应提前;而对于土壤蓄水保肥性强、底肥足、墒情良好而且群体较大的麦田,则待拔节初期小蘖退化时在追肥。
酌情施好孕穗肥:孕穗肥应根据苗情和土壤情况灵活掌握。合灌水撒施尿素5千克/亩左右,以维持上部叶片的功能期,利于灌浆,提高粒重。如植物叶片浓绿,不再追肥。点片肥力不足的苗性,可局部施肥。各地经验证明,随着小麦单产提高,氮肥用量比例应适当后移。
2、灌水
灌好拔节水:小麦在拔节期,幼穗正处雌雄蕊分化期,发育早的小花开始进入药隔期,此时肥水能加大旗叶面积,延长上部叶的功能期,有利于籽粒形成和灌浆,促使花粉母细胞形成,减少不孕小穗和小花,提高穗粒数,是保花增籽的关键时期,正如农谚说“拔节不灌减产一半”。拔节期间应保持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0%-80%。从拔节到抽穗的时间较长,保水能力差、土壤干旱的麦田,拔节期应灌水两次。
灌足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麦花粉粒形成的重要时期,对水反应敏感,是需水临界期,要保持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此期缺水则小花退化,每穗粒数减少,产量大幅度下降。此期灌水量要大,要灌透、灌匀。
3、喷施矮壮素
小麦拔节前对群体过大、有倒伏可能的高产麦田,应喷施矮壮素。矮壮素有抑制节间过长、增加基部节间粗度、降低植株高度从而防止倒伏的作用,并能使叶片和叶鞘变宽、变短、变厚,减少不孕小穗,增加粒数。喷药时期应在植株基部节间伸长0.1厘米之前,一般喷施一次;如群体过长,喷两次效果更好,喷第二次,宜在第二节间伸长0.1厘米之间进行。
4、化学除草
大面积灭草,应采取综合防除措施。灭除双子叶杂草,常用的除草剂有二甲四氯和2,4-D丁酯等。
5、防治病虫害。及时防治病虫害。这个时期病虫害主要有小麦皮蓟马、蚜虫、麦秆蝇、白粉病及锈病等。
1、合理浇水:
扬花水(抽穗后)———提高穗粒数;
灌浆水(开花后10天左右)——促进灌浆,子粒饱满,提高千粒重;
麦黄水(成熟前10天左右)——防止干热风危害、增加粒重,利于下茬播种。
2、叶面施肥:
叶面喷施大掌柜小麦灌浆肥40-50克/喷雾器水,也可用日本进口的爱多收6毫升/喷雾器水,起到防止小麦倒伏,提高抗性,促进灌浆,增加产量的功效。
3、小麦病虫害的防治:
(1)、白粉、锈病:扬花期、灌浆期各喷施一次12.5%粉唑醇悬浮剂15克/喷雾器水,均匀喷雾。如果混喷爱多收或大掌柜小麦灌浆肥,可起到防病治病又增产的综合功效。
(2)防治赤霉病:小麦抽穗期,如果天气下雨或连阴天,要及时喷施真乐18克/喷雾器水,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小麦吸浆虫:以“蛹期防治为主,成虫期防治为辅”,在小麦孕穗期用2.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1600克,与30斤细土制成毒土,在麦田均匀撒施,撒后浇一水以提高防效,在没有在蛹期防治吸浆虫的,可在小麦抽穗后--扬花前,防治成虫吸浆虫兼治蚜虫,可用药剂:浆蚜网50毫升/喷雾器水;
(4)防治麦蚜:在蚜虫初发生期,用20%牙戈乳油50毫升/喷雾器水或40%敌畏氧乐果乳油60毫升/喷雾器水,或70%氧乐果30毫升/喷雾器水,在蚜虫发生初期均匀喷雾防治。注意亩用液量不要低于30公斤,否则喷不透,影响治虫效果。
一、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小麦拔节后需水较多,尤其是挑旗孕穗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良好的水分供应能提高小麦结实率,延长旗叶的功能期,有利于灌浆、增加千粒重,所以要浇好灌浆水。但小麦浇水一定要与防倒伏相结合。掌握不旱不浇,有风不浇,雨前不浇。因此,对前期没有进行春季肥水管理的一类苗或者早春进行过返青期追肥量不够的麦田,均应在拔节期追肥浇水,一般亩追尿素15~20公斤。
近几年来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防止后期倒伏,除了精量播种培育合理群体结构、氮肥后移、化控等技术外,农业网在小麦拔节期追肥时增施钾肥具有明显的防倒增产效果,所以建议高产创建地块在拔节期追肥时结合氮肥亩追钾肥6~12公斤。追肥时要注意,将化肥开沟深施,杜绝撒施,以提高肥效。
二、全面推行“一喷三防”技术,防病防虫防早衰小麦拔节以后,随着温度提高,多种病虫害逐步进入多发期。主要有麦蚜、麦红蜘蛛、小麦吸浆虫、锈病、白粉病、叶枯病、赤霉病等。要搞好预测预报,及早进行防治。
近几年来“一喷三防”技术在小麦中后期管理中被普遍采用。即将杀虫剂、杀菌剂、微肥、抗旱剂等混合加水喷雾,能同时实现防治小麦病虫害、预防干热风、防止倒伏和增加千粒重,达到增产增收。
小麦抽穗到乳熟期喷施叶面肥,经麦叶吸收后,能加快干物质的合成、运输和积累,使麦粒灌浆充足,灌浆速度加快,有明显的增加粒重和促进成熟的作用,从而减少干热风的危害。目前常用的叶面肥主要有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0.2%的天达2116植物细胞膜稳态剂溶液和1%~3%的尿素溶液。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和喷施次数,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可与叶面肥喷施相结合。防治小麦白粉病、纹枯病、锈病、蚜虫等,亩用20%三唑酮乳油每亩50毫升+10%吡虫啉20克+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等,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克+10%扑虱蚜可湿性粉剂20克+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用上述方法防治能同时防病、治虫、补养,起到一喷三防的功效。也可亩用10%吡虫啉10~15克、25%吡蚜酮悬浮剂30克和5%溴氰菊酯2000倍液加入0.2%~0.3%磷酸二氢钾混合喷雾防治。同时兼治灰飞虱,预防玉米粗缩病发生,防止小麦干热风。玉米的育苗移栽措施施药好在晴天下午4点以后进行,间隔7~10天再喷一次,连喷2~3次。喷后24小时内如遇到降雨应补喷一次。
三、防止倒伏小麦倒伏不仅导致粒重降低,而且由于下部叶片和部分单茎死亡(光照不足),穗数亦有减少。为了防止倒伏,除了在生育前、中期采取有关措施外,后期在灌水方面还应注意,减少灌水次数,即在浇好灌浆水的情况下,一般不再浇水。因为随着籽粒灌浆进程的推进,穗部重量越来越重(蜡熟前鲜重大),气温越来越高,灌水时间过晚易发生倒伏或造成植株青枯;选择灌水天气,应在无风晴朗天气条件下进行灌溉;控制灌水量,保证浇透,但不能让地面积水,以免土壤形成泥浆状,造成倒伏。
四、适时收获,安全储藏收获过早,籽粒灌浆不,千粒重低;收获过晚,落粒、掉穗增加损失。农谚说:“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蜡熟中期到蜡熟末期为适宜收获期。
一要加强三类苗管理。三类苗应抓住冬前未封冻的有利时机,优先管理,促根生长。要及时划锄松土,提高地温。对于底墒较好的晚茬麦田,一般不浇冬水,以免降低地温;对于底墒较差的晚茬麦,应选晴天浇冬水,底肥不足的可施适量化肥。
二要及时浇好越冬水。浇冬水有利于沉实土壤,保证麦苗安全越冬,有利于麦田贮存水分,为翌年早春小麦返青、起身提供良好的墒情,争取管理上的主动。因此,有水浇条件的地方,应适时浇好越冬水,黄淮海麦区在11月底、12月初为适宜浇冬水的时间。对底施氮、磷化肥不足的地块,或缺苗、苗势弱的地块,或缺肥地块,要结合浇冬水适量追施氮、磷化肥。
三要抓好越冬前旺苗管理。当前对旺苗管理应以控为主。一是镇压。封冻前均可用石磙或机械镇压,控制地上部生长和过多分蘖发生。镇压次数视苗情而定,一般旺苗麦田镇压1~2次即可。二是深锄断根。对于过旺麦田,除镇压外,可在冬前每亩总茎数达到60万以上时进行深锄断根,深度10厘米左右,锄后要耧平压实土壤,防止透风遭受冻害。
四要适时划锄,灭草保墒。冬前划锄,既有保墒提墒的作用,又可消灭杂草。因此,当小麦冬前遇雨、冬灌或因其他原因造成土壤板结时,对各类麦田应及时进行划锄,以破除板结,通过保墒,促进根系和幼苗的健壮生长。
五要加强病虫草害防治工作。当前要抓好以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地下害虫和杂草等为主的病虫草害防治工作。对小麦条锈病,要坚持“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策略,大限度地减少越冬菌源。菌源区的甘肃、四川等地,要开展大面积化学防治,控制菌源,减少对其他麦区的压力;要选择、安全的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减轻草害;配制毒土或毒饵防治地下害虫,确保全苗过冬;对纹枯病达标田进行防治,压低中后期病害基数。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