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的祖籍在南美洲圭亚那卡晏岛的热带雨林中,古称“卡晏辣椒”,是正宗的“辣椒之乡”,不过最早栽种的却是印第安人。在墨西哥的拉瓦坎谷遗址中,曾发现化石辣椒,后在秘鲁沿海一带遗址中,也发现过化石椒。史传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辣椒也随之远离故土,先于1493年传人西班牙、匈牙利,1542年又随葡萄牙传教士带到印度、土耳其,1548年又进入英国,到16世纪中叶时已传遍整个中欧地区。在明朝末年经丝绸之路和海路传人中国,在我国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我国最早记载辣椒的书籍,首推明万历初高濂《遵生八盏·燕闲清赏笺·卷下·草花谱》。书中记载:“番椒丛生白花,子f似秃笔状,味辣,色红,甚可观,子可种。”又有马欢撰写的著名游记《瀛崖胜览》载:“苏门答剌者,其地依山则种椒园,花黄子白,其实初青,老则红。”原来马欢是郑和出使南洋随身通译,辣椒是他们从海路引传到中华大地落户的。还有明汤显祖著的《牡丹亭》中记述了园中赏花时,曾精美绝妙赞颂过“辣椒花”。同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上也较有细腻的记载,称辣椒为“番椒”。另一本,清初《花镜》记述:“番椒,一名海疯藤,俗名辣茄…丛生白花,秋深结子…其味最辣。”难怪蒲松龄在《农桑经》中依照植物学分类的特点将“番椒”列入花谱。此外,在很多古籍中对辣椒的芳名雅号称谓真不少,诸如胡地椒、海椒、辣子、辣角,等等,不少于10余种。在清乾隆御膳中就配有“辣椒”,道光年间一本《遵义府志》精辟地记载它是“园蔬要品,每味不离。”后来人们经过选培,又分离出尖圆、大小各异的辣椒。在著名植物学家吴俊芳《植物名实图考》中叙述得美仑美奂,尤为细腻:有长细状似牛角名“牛角海椒”;细如小笔尖,丛结仰者日“纂椒”;还有扁圆色黄或红,味淡者为“柿椒”…;还有《种植新书》上也详细叙述“种类有大小之分、迟早之别,至以种名,不能屈指以数。”可见我国辣椒品种之多确是精彩纷呈,居世界榜首。按分类定名了的不下700多个(全球有7000多种)。不过,有名的要算“四大椒乡”--河北望都、河南永城、山西代县、山东耀县;享有声望的,则诸如云南思茅的“涮椒”,只要于汤里涮一下,即成了一锅辣汤,足见其辣性之厉害,几乎可与匈牙利一种辣椒,咬上一口竟辣得半天合不拢嘴,同称“辣椒之王”。还有安徽的“颜集线椒”品味纯正,个大肉厚,色亮,所含辣椒素、红色素远高于颇负盛名的日本“三樱椒”,成为广交会的抢手货;湖南攸县皇图岭所产的一种辣椒,既辣又甜,食后余味满口,被国际友人称为“全红如火,油润光滑,香辣可口”;其他如四川什邡的“红椒”,湖南衡阳的“七星椒”,陕西的“大椒”,山东的“雏椒”,山西的“柿子椒”,河南的洛阳“洛椒”等,真是名品很多,举不胜举。
朝天椒是众多辣椒种类中的一种,兼有观赏和食用价值,深受广大人民喜爱。湖南人陈渠珍著《艽野尘梦》(第六章退兵鲁朗及反攻),记载了清末(1910年)川军入藏期间,他在途经今波密县西北易贡农场的易贡藏布河东岸高山上发现野生辣椒的经过:“护兵某,在山后摘回子辣椒甚多。某队在山中搜获牛一头,不及宰杀,即割其腿上肉一方送来。余正苦无肴,得之大喜。乃拌子辣椒炒食之,味绝佳。余生平嗜此味,人藏,久不得食矣。”上段文字里的子辣椒,就是野生辣椒,应该就是朝天椒或小米椒那种样子。这可能就是我国最早记载朝天椒的文献。近几年我国朝天椒的栽培面积逐渐扩大,约20多万公顷,占全国辣椒种植总面积的1/7。鲜椒和干椒的出口加工量也逐年增加。小小的朝天椒为广大椒农增加经济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朝天椒的市场供不应求,种植朝天椒的经济价值效益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