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06:06 作者:李先生
食用菌又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
食用菌细菌性褐病病原及发生条件:
引起食用菌细菌性褐病的细菌为托拉氏假单孢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该病菌在高温、高湿栽培场所、通风不良等情况下极易繁衍。温度在18℃以上或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繁殖加快。在出菇期间向子实体喷洒带有病菌的水及菇床通风不良、湿度过高,菇盖表面及培养基表面长时间积水,大棚几年重复种植同一菇类、同一品种,棚膜聚集冷凝水滴至菌袋或菌体上等均能引发该病。该病也可在空气中飘浮,由菇蝇、线虫和工作人员传播。
食用菌细菌性褐病主要症状
1、基质污染。
被细菌污染的琼脂培养基表面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菌落由表至里呈皱状不规则凸起,后腐烂霉变。被细菌污染的袋料培养基,初期含水量加大,有酸臭味,后期培养料腐烂,酸臭味加重。
2、菇体污染。
被病原体侵染的菇体,菇盖表面形成不规则的褐色点,呈圆形或菱形,大小较一致,边缘整齐,中间稍凹陷,表面有薄层菌脓,用指甲轻刮病,可见下面菌肉仍为白色。严重感染病时,子实体单个菌盖上有几十个百个病,子实体干皱,停止生长,水分过多时即腐烂。
食用菌的碳素营养都是通过生物降解作用,把植物的残体加以降解后利用的。葡萄糖是广泛利用的碳源。氮素营养的利用与碳素营养相似。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其中间产生的代谢产物可被食用菌利用。硝酸盐是广泛利用的氮源。影响食用菌因素有: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水分、氧和二氧化碳、光照以及生物因素。
不侵染菌丝体,只侵染子实体,但可沿菌丝索生长,形成质地较干的灰白色组织块。染病的菇蕾停止分化;幼菇受侵染后菌盖变小,柄变粗变褐,形成畸形菇;子实体中后期受侵染后,菌盖上产生许多针头状大小、不规则的褐色点,并逐渐扩大成灰白色凹陷。病菇常表层剥落或剥裂,不腐烂,无臭味。病程约14天。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