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3 16:17 作者:李先生
一、偏高水分小麦入库的同时适时进行机械通风,排除偏高水分粮食呼吸作用产生的积热,同时进行降水和平衡水分,入库结束后立即埋好测温电缆并平整粮面,选择适当时机进行压入式通风降水,待粮堆低层1.5米厚的粮食水分降到安全水分以内,采取吸出式的方法将上层1.5米厚的粮食水分也降到安全水分以内,并在粮面铺上塑料布,塑料布四周距墙1.5米,采取吸出和压入两种方法将粮堆四周1.5米厚的粮食水分也降到安全水分以内,进行熏蒸杀虫(可以密闭25—30天),放气后进行通风除异味和降温处理,使平均粮温不高于且低于气温3度,高粮温不超过日高气温3度,达到安全储存。
二、对于新入库的偏高水分小麦,在不通风(水分不平衡)情况下,会造成局部温度明显升高,当粮食热容量较低时,这种情况更为严重。理论与实践表明,当粮食局部发热时,从发热的中心部经传到1.5米处需要10天,传到2米处需要20天,传到2.5米处需要30天。因此,对新入库、水分分布不均匀的小麦适当增加粮情检测点,以便及时发现热中心点,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通风降温(粮温高于气温6度)、降水(粮粒之间水分差异大时,通过水分吸附和解吸达到水分平衡)、降温(平衡相对湿度),抑制有害生物危害,减少储蓄过程中的重量与质量损失,确保储存安全。
三、高水分小麦(入库平均水分14.5%),利用大功率离心风机进行整仓分四阶级通风就仓干燥。通风前门窗全部打开,使气流畅通,保证粮堆内湿热空气上升排出粮面(利用生石灰进行吸湿,效果更好)及时与外界空气交换,防止在粮层表面结露,同时勤踏仓深翻粮面,通风时限以粮堆各层水分达到安全标准且基本平衡为准。理论与实践表明:阶段6月至7月中旬,边入仓边压入式通风处理,避免了高水分小麦在入仓过程中发热、霉变、窝状发热、结顶、挂壁等现象,给小麦降水赢得了时间;第二阶段7月中旬至8月中旬,利用白天高温低湿时段,采用上行压入式或通风升温粮温,以加快粮食降水速率,同时也可以采取间歇式通风(效果更佳);第三阶段8月中旬至9月中旬,随着气温的降低,采用下行吸出式通风降水(粮堆表层的水分降至安全水分)、降温(粮堆平均温度大于当时气温6度);第四阶段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季节交换期,根据具体粮情情况,选择白天或夜间低温时机采取下行吸出式机械通风,对整仓进行均衡降温处理。经过四阶段通风处理,达到降水、降温、消除储粮安全隐患的目的,并能保持原粮品质,降低了保管费用,同时,又能取得很好的经济、社会双重效益。
一、偏高水分小麦入库的同时适时进行机械通风,排除偏高水分粮食呼吸作用产生的积热,同时进行降水和平衡水分,入库结束后立即埋好测温电缆并平整粮面,选择适当时机进行压入式通风降水,待粮堆低层1.5米厚的粮食水分降到安全水分以内,采取吸出式的方法将上层1.5米厚的粮食水分也降到安全水分以内,并在粮面铺上塑料布,塑料布四周距墙1.5米,采取吸出和压入两种方法将粮堆四周1.5米厚的粮食水分也降到安全水分以内,进行熏蒸杀虫(可以密闭25—30天),放气后进行通风除异味和降温处理,使平均粮温不高于且低于气温3度,高粮温不超过日高气温3度,达到安全储存。
二、对于新入库的偏高水分小麦,在不通风(水分不平衡)情况下,会造成局部温度明显升高,当粮食热容量较低时,这种情况更为严重。理论与实践表明,当粮食局部发热时,从发热的中心部经传到1.5米处需要10天,传到2米处需要20天,传到2.5米处需要30天。因此,对新入库、水分分布不均匀的小麦适当增加粮情检测点,以便及时发现热中心点,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通风降温(粮温高于气温6度)、降水(粮粒之间水分差异大时,通过水分吸附和解吸达到水分平衡)、降温(平衡相对湿度),抑制有害生物危害,减少储蓄过程中的重量与质量损失,确保储存安全。
三、高水分小麦(入库平均水分14.5%),利用大功率离心风机进行整仓分四阶级通风就仓干燥。通风前门窗全部打开,使气流畅通,保证粮堆内湿热空气上升排出粮面(利用生石灰进行吸湿,效果更好)及时与外界空气交换,防止在粮层表面结露,同时勤踏仓深翻粮面,通风时限以粮堆各层水分达到安全标准且基本平衡为准。理论与实践表明:阶段6月至7月中旬,边入仓边压入式通风处理,避免了高水分小麦在入仓过程中发热、霉变、窝状发热、结顶、挂壁等现象,给小麦降水赢得了时间;第二阶段7月中旬至8月中旬,利用白天高温低湿时段,采用上行压入式或通风升温粮温,以加快粮食降水速率,同时也可以采取间歇式通风(效果更佳);第三阶段8月中旬至9月中旬,随着气温的降低,采用下行吸出式通风降水(粮堆表层的水分降至安全水分)、降温(粮堆平均温度大于当时气温6度);第四阶段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季节交换期,根据具体粮情情况,选择白天或夜间低温时机采取下行吸出式机械通风,对整仓进行均衡降温处理。经过四阶段通风处理,达到降水、降温、消除储粮安全隐患的目的,并能保持原粮品质,降低了保管费用,同时,又能取得很好的经济、社会双重效益。
1、摊晾法。将麦粒均匀摊放在空房内,越薄越好,并时常翻动。如摊放较厚,可堆成圆圈,中间放置竹篓通风降湿。
2、机械降温法。将湿小麦放在通风透气的凉床上,如没有凉床,可薄摊在地面(厚度不超过750px),用鼓风机、电风扇、排风扇降温排湿,每3-5小时翻动一次。
3、自然缺氧法。选择地势较高的背阴处,先用麦糠或草苫铺垫底部,然后将小麦堆放在上面,用新塑料薄膜覆盖,拉紧薄膜四周并用泥土封盖以隔绝空气,从而抑制麦粒及微生物的呼吸。
4、树叶缺氧法。将装有新鲜树叶的有孔装具放入粮堆,粮面用塑料薄膜封严,由于树叶呼吸旺盛,能在短时间内把粮堆里的氧气消耗掉,从而抑制了小麦的呼吸作用和霉菌的繁殖,防止麦粒发热、生芽。
5、盐矾拌合法。每100千克湿小麦用食盐1.5-2千克、明矾0.5千克,拌匀后堆放于室内通风处,并用塑料薄膜封严。由于食盐和明矾有吸湿杀菌作用,能较好的防止小麦生芽霉变。
6、喷拌食醋法。每500千克小麦喷洒2.5千克食醋,边喷边拌匀,堆好后苫盖塑料薄膜,用土或沙压严周边。
7、拌漂白粉。按500千克小麦1千克漂白粉的比例拌和均匀后堆起,用塑料薄膜密封,可使湿小麦在短期内不发热、不霉变。上述方法短期内可控制小麦质量不发生大的变化,一旦天气转晴要抓紧晾晒,晒干后才能久存。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