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效唑是一种较强的生长延缓剂,有明显抑制地上部生长的作用。调节植株外形结构,使植株高度降低,株型紧凑,茎秆变粗,节间缩短,叶色深绿,叶片增厚,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促进养分向块茎转移、积累,使块茎的形成时期提前5——7天,从而使小薯的比例减少15%左右,增加大、中薯的比例,增加产量10%——20%。喷施
多效唑后,还可使田问多稗草、繁缕等杂草基本得到抑制。也可大大减轻晚疫病症状,从而提高马铃薯的品质。一般在现蕾期至开花期植株表现徒长时喷施。适宜的喷施浓度为0.01%左右,即每亩用15%的
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4——32克,或25%乳油14.4——19.2毫升兑水40千克,均匀地喷施在叶面上。注意不可与碱性物质混用。
5. 收获
适时收获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正常情况下,马铃薯收获时间为块茎生理成熟期。此时植株表现为停止生长,叶色由绿逐渐变枯黄,块茎从匍匐茎相连处容易脱落,表皮粗糙老化,色泽正常,水分含量下降,块茎中的干物质含量和重量均达到最高限度。也就是说,马铃薯生理成熟时收获,其产量最高、品质最好、最耐贮藏。
马铃薯的收获应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气候状况、病害发生程度、生产目的和市场需求及时进行。作为冬贮商品薯、油炸薯和淀粉加工原料,应在达到生理成熟期收获,以保证块茎的干物质含量及产量达到最高,并保证贮藏安全,正常情况下当地上部自然干枯后采收;若晚疫病发生严重,则应提前灭秧收获。春季早熟马铃薯不作长期贮存,要视市场淡季需求及后茬作物播种期而定,在不影响下季作物播种的前提下,应以获取最高效益为目的,可随时收获。若成熟期遭遇涝灾,应提早收获,以免块茎腐烂,且不利于贮藏。初霜期来临较早时,应及时收获,防止冻害发生。
马铃薯块茎薯皮木栓化非常有利于提高贮藏安全性,减少腐烂和贮藏损耗,而薯皮幼嫩的块茎在贮藏过程中,生理活性强,容易被病菌侵染发生腐烂,且自然损耗大。收获时应采取措施促使薯皮木栓化。一般应在植株自然枯死后10天左右收获。若收获前植株未自然枯死,可提前10——15天杀秧,终止块茎生长,促进薯皮老化,防止晚疫病危害。杀秧可采用机械灭秧,如用旧轮胎串在一起做成压秧机,把秧子压倒,再逆向压1——2次,使植株枯死。
收获时,应选择睛天进行,温度不能低于10℃。为减少收获中的损伤,土壤湿度以60%——65%为宜,过湿则不利于贮藏,而过干则易造成损伤。在收获过程中要做到轻拿轻放,避免内伤,速装速运。收获后,避免块茎曝晒、雨淋、霜冻和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商品薯和原料薯要遮光,防止薯皮变绿而降低品质。
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的病虫害比较多,不仅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还传播病毒病等病害,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山西省经常发生的主要病害有PLRV、PVX、PVY、PVS、PSTVd等病毒性病害,晚疫病、早疫病、疮痂病等真菌性病害,环腐病、黑胫病、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主要的虫害有蚜虫、二十八星瓢虫、豆芫菁和地下害虫蝼蛄、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对于马铃薯病虫害应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适时防治。做到早防早治,防病不见病。在所有马铃薯病害中,病毒性病害危害最大,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采用脱毒种薯。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