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2 22:21 作者:李先生
一、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比如淮麦20、扬麦4号、扬麦18号、徐麦856等。
培育无病种子田,深耕灭茬,清洁田园,减少和控制病菌来源。
适当早播,避免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后遇到阴雨天气。
2、药物防治
药物拌种
①用20%克福种衣剂进行包衣,药物和种子的比例为1:50。
②用50%福美双进行拌种,药物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5%。
③用40%拌种灵进行拌种,药物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
④用2.5%咯菌腈种子剂拌种,药物和种子的比例为1:500。
⑤用75%萎锈灵250克拌麦种100公斤,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克拌麦种100公斤。
喷洒药剂
①小麦抽穗期,亩用4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克兑水50-60公斤,然后进行全田喷雾。
②小麦扬花初期,亩用40%多菌灵·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克兑水50-60公斤,然后进行全田喷雾。
③病情比较严重时,可在小麦灌浆初期亩用25%氰烯菌腈悬浮剂110毫升兑水50-60公斤,然后进行全田喷雾。
二、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
1、产子囊壳的作物秸秆 经粉碎还田后会增加赤霉病病原菌的数量, 加大了下茬作物发生赤霉病的风险。
2、种植了对赤霉病较敏感的小麦品种, 比如淮麦、烟农、济麦等。
3、过量使用氮肥,导致小麦后期的生长密度过大、田间的透光通气性较差、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同时也为赤霉病病原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4、扬花期遭遇连绵阴雨,田间湿度过高。地势低洼、排水条件差、土壤偏黏重的地块容易引发小麦赤霉病。
三、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规律
1、小麦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害,苗期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主要与小麦生育期、气候条件、菌源等因素有关,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性最大。
2、病菌一开始主要侵染花药,其次为颖片内侧壁。通常一个麦穗的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进而使其上部其他小穗迅速失水枯死而不能结实。
3、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小麦扬花期感染率最高,特别在齐穗后20天内最易感病。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雨日的多少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在此期间,若阴雨日数超过50%,则病害就可能流行,超过70%就可能大流行,40%以下为轻发生。
4、当病原菌大量存在时,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阴雨3天以上,气温保持在15℃以上,就有可能严重发生赤霉病。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