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早疫病症状
辣椒苗期发病,多在叶尖或顶芽产生暗褐色水渍状病斑,引起叶尖和顶芽腐烂,手感滑溜,幼苗上部腐烂后,形成无顶苗,甚至烂至床土面。病部后期可见墨绿色霉层,成龄植株发病,多在叶片上产生许多水渍状病斑,发展后为灰白色圆形病斑,病部下陷,稍有木质化而不穿孔,引起落叶,发病后组织表面可见墨色或黑色的霉层。
辣椒早疫病发病条件
本病由半知菌亚门真菌茄链格孢霉引起。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可从辣椒幼嫩叶片的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形成初侵染,经2~5天潜育后现出病斑,3~4天产生分生孢子,并通过气流、雨水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在温暖多湿的条件下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和农事操作蔓延传播,发展较快。
辣椒早疫病防治方法
1、由于早春昼夜温差大,白天20~25℃,夜间12~15℃,相对湿度高达80%以上,易结露,利于此病的发生和蔓延。应重点调整好棚内温湿度。
2、采用粉尘法于发病初期喷洒5%
百菌清粉尘剂,每次15千克/公顷,隔9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3、施用45%
百菌清烟剂或10%速克灵烟剂,每次3000~3750克/公顷。
4、大田发病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上述保护剂对早疫病防效高低的关键,在于用药的迟早。凡掌握在发病前看不见病斑即开始喷药预防的,防效 70%以上;发病后用药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理想。因此,强调在发病前开始防治,压低前期菌原,把病情控制在经济为害指标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