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我站测报人员对全县大豆田摸底调查病害,从调查情况看,各区域大豆田食心虫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目前虫害已偏中。因此要及时做好查防工作,防止危害加重。一、大豆食心虫发生特点成虫卵多产于豆荚上,少数产于叶柄、侧枝或主茎上,一般一荚上产一粒。幼虫孵化后爬行于豆荚上,寻找入荚地点,最后在豆荚侧面合缝附近咬穿荚皮钻入荚内。此时,正值大豆嫩荚期,幼虫开始在荚内蛀食豆粒,直至大豆成熟后,老熟幼虫从豆荚边缝蛀一小孔,脱荚而出,落于地面,钻入土中准备越冬。成虫有趋光性。产卵有明显选择性,一般多产卵于有毛的豆荚上,很少在无毛的豆荚上产卵。此外,成虫产卵与豆荚的成熟度有关,幼嫩豆荚上着卵多,而黄色的老荚上着卵少。土壤高温高湿有利于化蛹、羽化。当1~10厘米深的土壤温度上升到20℃以上时,土内幼虫开始上移化蛹。土壤含水量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化蛹和羽化。成虫在田间的消长与降雨情况有关。成虫在土壤中羽化但出土能力很差,降雨不仅可使气温降低,影响成虫活动,且暴雨还可以堵死成虫羽化孔,使成虫很难出土,从而降低成虫数量。此外,品种的抗性及避虫作用、天敌发生的数量多少等对于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和为害都有一定的影响。二、发生情况调查面积2000亩,从调查情况看,大豆食心虫在各乡(镇)场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全县大豆食心虫虫食率在20-24%,高的虫食率可达35%,是影响我县大豆产量品质和经济价值的主要害虫。三、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用高产、早熟、豆荚毛少的品种。(2)结合耕作灭虫:翻耕土壤、改变其生活环境;播种后,结合前期(7月下旬以前)中耕除草,破坏土中蛹茧,促其死亡。(3)药剂防治:喷药防治幼虫:在产卵高峰期后3-5天喷洒广普型
杀虫剂,可以在幼虫钻蛀豆荚前有效地杀灭孵化初期的幼虫。每亩可用25%氰·辛乳油20-30毫升,或2.5%高效
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毫升,或2.5%
溴氰菊酯乳油每亩20-3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要做到上下喷洒到位,保证防治效果。6月13至14日我站技术人员利用两天时间对巩留县阿克图别克镇阿克亚孜村旱田地蝗虫统防统治进行施药防控,租用无人机航化作业,统防统治范围是农牧交错地带和旱田地,累计施药防控面积1.7万亩,其中:农田1.4万亩;农牧交错地带0.3万亩。防控药剂防控主要药剂为2.5%高效
氯氟氰菊酯乳油80克/亩和用0.3%印楝素乳油。施药后检查时蝗虫死亡率92%。今后,进一步加强防控工作,首先做好农牧交错地带的蝗虫防控工作,然后密切监测蝗虫进入农田危害情况并集中进行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