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网_提供实用农业种植技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麦类赤霉病发生与防治

2016-5-22 12:36| 发布者: 李先生| 查看: 1081| 评论: 0

农业种植技术 
    麦类赤霉病发生与防治

      中文名称:麦类赤霉病

      英文名称:Wheat head blight

      拉丁学名:Gibberella saubinetii(mont.)Sacc 无性阶段 Fusarium spp.

      为害作物:大、小麦

      为害症状: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等。
       (1)穗腐,初在小穗颖片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或整个穗子,严重时被侵害小穗或整个穗子后期全部枯死,呈灰褐色。田间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在多雨季节,后期病穗上产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子囊壳。病种子变秕,具粉红色霉层。
       (2)苗枯,由带菌种子引起。在幼苗的芽鞘和根鞘上呈黄褐色水渍状腐烂,严重时全苗枯死,病苗残粒上有粉红色菌丝体。
       (3)茎腐,又称脚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发病初期,茎基部呈褐色,后变软腐烂,植株枯萎,在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分布区域:全国麦区

      发病特点:我国南北麦区耕作制度和气候条件不同,病害侵染循环也不一样。在南方稻麦轮作区,稻桩上的子囊壳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同时遗留在田壳成为初侵染源。在北方以玉米-小麦或棉花-小麦为主的轮作区,主要初侵染源为遗弃在田间的玉米根茬、残秆、棉铃和堆放在田边地头的玉米秆或棉花秆等,以及未腐熟厩肥中的玉米秆等残体。种子内部潜伏的菌丝体存活率很高,主要引起苗枯和茎腐,但对穗腐无影响。造成穗腐的主要初侵染源,是病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壳中的子囊孢子落在穗子上侵染所致,重复侵染主要是分生孢子。不论是南方麦区或是北方麦区,带菌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壳,一般年份到小麦扬花前均可成熟。因此,除品种本身抗病性外,小麦扬花期遇雨发病就重,反之则轻。同一品种,低洼湿度大的田块较湿度小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清除初侵染源。南方麦区重点抓稻田灭茬,清除表面稻桩稻草等病残体,北方麦区重点抓玉米根茬,棉铃和田边地头的玉米残体等病残体的清除。对病残体进行堆沤腐熟或烧毁。
       (3)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2.药剂防治 在小麦出花期至盛花期用:
       (1)80%多菌灵微粉剂每亩50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每亩50-75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
       (2)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50-75克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分别对水公斤喷雾,或加水10-15公斤进行低容量喷雾。如果扬花期间连续下雨,第一次用药后 7天下雨趁间断时再用药一次。

    上一篇:防治花卉病的良药——小苏打
    麦类赤霉病发生与防治   中文名称:麦类赤霉病   英文名称:Wheat head blight   拉丁学名:Gibberella saubinetii(mont.)Sacc 无性阶段 Fusarium spp.   为害作物:大、小麦   为害症状: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等。   (1)穗腐, ...
    下一篇:为啥禁用这些药
    麦类赤霉病发生与防治   中文名称:麦类赤霉病   英文名称:Wheat head blight   拉丁学名:Gibberella saubinetii(mont.)Sacc 无性阶段 Fusarium spp.   为害作物:大、小麦   为害症状: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等。   (1)穗腐, ...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耕种帮种植网|茶叶知识|养鱼技术|肥料价格|农药价格|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5-1 21:44 , Processed in 1.1494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