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主导品种,优化区域布局科学选择优良品种。坚持以半冬性品种为主,搭配种植弱春性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合理规划品种布局,增强小麦的抗灾能力。汝河、陆浑、玉马等罐区,可选用周麦27、周麦22、豫麦49-198;旱平地和山区平地,可选用周麦20、周麦26,豫麦49-198;旱薄地和山区梯田,可选用洛旱12、洛旱6号;晚茬麦田,可选用弱春性的偃高21、偃展4110。建议每个乡镇根据当地生产实际选用3-5个品种,每村可选用2-3个品种,实现区域化种植。二、扩大深耕面积,实现精细整地秸秆还田地块必须深耕。一般深耕23-25厘米,机耕要和机耙相结合,耙透、耙实、耙平,消灭明暗坷垃,达到土壤细碎,地面平整,上虚下实。对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深耕一次。三、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高产田要“控氮、稳磷、增鉀”;中产田要“稳氮,增磷”;低产田要“增氮、增磷”。产量在400-500公斤的麦田,亩施有机肥4方以上,纯氮12-14公斤,磷(P2O5)5-6公斤,鉀(K2O)5-6公斤;产量水平350-400公斤麦田,亩施有机肥3.5方以上,纯氮10-12公斤,磷(P2O5)4-5公斤,鉀(K2O)4-5公斤;丘陵旱地亩产300公斤左右麦田,亩施有机肥3方以上,纯氮8-10公斤,磷(P2O5)4-5公斤;高水肥麦田采用“
氮肥后移”技术,即有机肥和磷
钾肥一次底肥,
氮肥70%底肥,30%移至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可提高品质和籽粒产量,同时挺缓植株衰老,提高粒重。四、适时播种,精量匀播半冬性品种周麦27、豫麦49-198、洛麦22、焦麦668、周麦22和洛旱6号等适宜在10月5-15日播种;弱春性品种偃高21、偃展4110适宜播期为10月15-20日。亩产在400公斤以上的高水肥地半冬性品种亩播量7.5-8公斤,弱春性品种亩播量8-9公斤;亩产300公斤的中产田,半冬性品种亩播量8-9公斤,弱春性品种亩播量9-10公斤。五、抓住关键技术环节,科学应变管理麦田冬前以培育壮苗为目标,查苗补缺,补施追肥,中耕松土保墒;春季以多成穗、成大穗、壮杆不倒伏为目标,切实抓好拔节期肥水管理。六、防治病虫草害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