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检植物:白菜
报检类型:病害
检测认定:白菜黄叶病
中文名称:白菜黄叶病
中文别名:
病原中文名称:芥属黄萎镰孢霉
病原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瘤座菌科、镰孢属
病害类型:真菌
地理分布:从北到南均有发生
主要寄主:结球白菜、黄芽白等,大白菜、小白菜等
危害部位:叶片
传播因子:土壤
防治指标:初见病叶或有发病中心时
检疫地位:非检疫对象
危害症状:
结球白菜、黄芽白等大白菜、小白菜、黄叶病从北到南均有发生。苗期即见发病。定苗或栽植后生长缓慢,半边叶片褪绿,致半株或整株叶片萎蔫,似缺水状,拔起病株,须根少,剖开主根,维管束变褐.莲座后到包心初期叶片开始黄化,进入包心中期,老叶叶脉间褪色变黄,叶脉四周多保持深绿色,后叶缘失水皱缩且向内卷曲,致植株呈萎缩状态或枯死。
病原形态特征:
Fusariumoxysporumf.sp.conglutinans(Wollenw.)Snyd.etHans.称芥属黄萎镰孢霉,属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瘤座菌科、镰孢属真菌。子座、菌丝初白色,后渐变成褐色至粉红色;有大、小两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少,圆筒形至镰刀形,两端尖,基部具小突起,多具2~3个隔膜,大小25~33×3.5~5.5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多,卵形至椭圆形,单细胞,大小6~15×2.5~4微米;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不产生分生孢子座、粘分生孢子团及菌核。
浸染循环:
该菌在土壤中生存,遇有干旱的年份,土壤温度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致分布在耕作层的根系造成灼伤,次生根延伸缓慢,不仅影响幼苗水分吸收,还会使根逐渐木栓化而引致发病。据调查该病在陕西、湖北、四川等地有的年份或反季节栽培发病重,成为白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
发病因素:
干旱、土壤温度过高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4)育苗移栽或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
(5)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6)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沟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7)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8)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9)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10)高温干旱时应科学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浇水时防止水滴溅起,是防止该病的重要措施。
(11)适期播种,一般不要过早,尽量躲过高温干旱季节。
(12)加强田间管理。蹲苗适度,改变蹲“满月”习惯,防止苗期土壤干旱,遇有苗期干旱年份地温过高宜勤浇水降温,确保根系正常发育。
二、化学防治:
(1)拌种剂:
用种子重量o.4%的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
(2)喷淋或浇灌:
多?硫悬浮剂600~7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300倍液
每株浇灌100毫升。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