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离蠕孢叶斑病,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很小的褪绿或黄色小点,病斑逐渐扩大,近圆形,中央为灰褐色,边缘红褐色,直径约2~3mm。
玉米离蠕孢叶斑病-基本信息
中文名:玉米离蠕孢叶斑病
病原中文名:根腐离蠕孢
病原拉丁学名:Bipolarissorokiniana(Sacc.)hoemaker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玉米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
玉米离蠕孢叶斑病-为害症状
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很小的褪绿或黄色小点,病斑逐渐扩大,近圆形,中央为灰褐色,边缘红褐色,直径约2~3mm。
玉米离蠕孢叶斑病-形态特征
根腐离蠕孢Bipolarissorokiniana(Sacc.)Shoemaker 有性态: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sativus(ItoetKuribayashi)DrechslerexDastur
玉米离蠕孢叶斑病-传播途径以及发病条件
玉米离蠕孢叶斑病近年来在中国一些小麦——玉米间套作地区偶有发生,特别是在小麦收获后直接顶茬播种的玉米田更易发生此种叶斑病,但对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尚不多见。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苗期,造成叶斑。
玉米离蠕孢叶斑病-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病害发生较重地区,在发病初期,应及时喷施杀菌剂,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采用含有以上杀菌剂的种衣剂进行玉米种子包衣处理,也可在播种前用杀菌剂拌种,药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4%。农业防治措施:在有小麦根腐病发生的地区,减少小麦——玉米间套作;玉米播种后,严格控制田间土壤湿度,排除积水,创造不利于病原菌侵染的环境条件。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