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网_提供实用农业种植技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作物为什么要用水溶肥?其优点有哪些?水溶肥正确使用方法!

2017-2-10 06:27| 发布者: 李先生| 查看: 7| 评论: 0

水溶肥是指能够完全溶解于水的含钙、铜、锌、硼、钼等中微量元素,它能迅速地溶解于水中,无残渣,营养物质能被作物的根系和叶面直接吸收利用。高出普通化肥2~3倍,肥效快,可解决作物在关键生长期对营养的需求。那么,作物为什么要用水溶肥?其优点有哪些?水溶肥正确使用方法!

作物为什么要用水溶肥

1、水溶肥-肥料利用率高。不溶解的肥料几乎是无效的,水溶肥完全溶于水,随水直接进入土壤,养分可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吸收快,利用率高。

2、水溶肥-施用更均匀。随水浇灌,以水带肥,肥料完全溶解于水中,几乎均等分配于每株作物。

3、水溶肥-安全且高效。传统的机械追肥会破坏植物地下根部,影响对肥料的吸收和植物正常生长;水溶肥随水浇灌,“无声无息”,不对作物产生损伤,更科学。

水溶肥的优点:

其一,采用水、肥同施,以水带肥,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施肥效率高,并可以减少施肥总量,发挥肥水协同效应,使肥和水的利用效率都明显提高。

其二,肥效快,可解决高产作物快速生长期的营养需求。

其三:化肥长期使用对土壤和环境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而水溶肥自身全部是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大量使用无任何污染问题,而且刚提到的腐殖酸成分还能改善土壤酸碱失衡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虽然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施用水溶肥,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多便利,但使用不好也会带来灾难,必须严格施肥时间和肥料用量。

水溶肥的正确使用方法:

1、避免直接冲施

要采取二次稀释水溶肥比一般复合肥养分含量高,用量相对较少,直接冲施极易造成烧苗伤根、苗小苗弱等现象,二次稀释不仅利于肥料施用均匀,还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2、少量多次施用

由于水溶肥难以在土壤中长期存留,少量多次是重要的施肥原则,符合植物根系不间断吸收养分的特点,减少一次性大量施肥造成的淋溶损失。一般每次每亩用量在3~6千克。

3、注意养分平衡

水溶肥一般采取浇施、喷施,或者将其混入水中,随同灌溉(滴灌、喷灌)施用。需要提醒的是,采用滴灌施肥时,由于作物根系生长密集、量大,对土壤的养分供应依赖性减小,更多依赖于通过滴灌提供的养分。如果水溶肥配方不平衡,会影响作物生长。

4、配合施用

水溶肥料一般只能作为追肥。特别是在常规的农业生产中,水溶肥是不能替代其他常规肥料的。要做到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水溶肥与常规肥相结合,以便降低成本,发挥各种肥料的优势。

5、尽量单用或与非碱性农药混用

蔬菜出现缺素症或根系生长不良时,不少农民多采用喷施水溶肥的方法加以缓解。在此提醒,水溶肥要尽量单独施用或与非碱性的农药混用,以免金属离子起反应产生沉淀,造成叶片肥害或药害。

6、避免过量灌溉

以施肥为主要目的灌溉时,达到根层深度湿润即可。不同的作物根层深度差异很大,可以用铲随时挖开土壤了解根层的具体深度。过量灌溉不仅浪费水,还会使养分淋失到根层以下,作物不能吸收,浪费肥料。特别是水溶肥中的尿素、硝态氮肥(如硝酸钾、硝酸铵钙、硝基磷肥及含有硝态氮的水溶性肥)极易随水流失。

7、防止地表盐分积累

大棚或温室长期采用滴灌施肥,会造成地表盐分累积,影响根系生长。可采用膜下滴灌抑制盐分向表层迁移。

作物为什么要用水溶肥?其优点有哪些?水溶肥正确使用方法!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耕种帮提供实用种植技术
上一篇:什么是黄腐酸?矿源黄腐酸钾适用哪些作物?矿源黄腐酸钾作用!
水溶肥是指能够完全溶解于水的含钙、铜、锌、硼、钼等中微量元素,它能迅速地溶解于水中,无残渣,营养物质能被作物的根系和叶面直接吸收利用。高出普通化肥2~3倍,肥效快,可解决作物在关键生长期对营养的需求。那么,作物为什么要用水溶肥?其优点有哪些?水溶肥正确 ...
下一篇:磷酸二氢钾效果这么好,使用时候需要注意什么?这几种情况千万别用!
水溶肥是指能够完全溶解于水的含钙、铜、锌、硼、钼等中微量元素,它能迅速地溶解于水中,无残渣,营养物质能被作物的根系和叶面直接吸收利用。高出普通化肥2~3倍,肥效快,可解决作物在关键生长期对营养的需求。那么,作物为什么要用水溶肥?其优点有哪些?水溶肥正确 ...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耕种帮种植网|茶叶知识|养鱼技术|肥料价格|农药价格|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4-27 08:04 , Processed in 1.1599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