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2 16:03 作者:李先生
细菌性病害是由细菌病菌侵染所致的病害,侵害植物的细菌都是杆状菌,大多数具有一至数根鞭毛,可通过自然孔口(气孔、皮孔、水孔等)和伤口侵入,借流水、雨水、昆虫等传播,在病残体、种子、土壤中过冬,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那么细菌性褐斑病有什么症状?细菌性褐斑病该如何防治?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细菌性褐斑病症状以及防治方法,一起看看你吧!
一、病害症状
1、叶片:病斑初为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呈纺锤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赤褐色,边缘有黄色晕纹,病斑中心呈灰色常融合形成大形条斑,使局部叶片枯死。如病斑发生于叶片边缘时,沿叶脉扩展成赤褐色长条形病斑。
2、叶鞘:多发生于剑叶叶鞘,病斑为赤褐色,短条形,水渍状,多数病斑融合形成不规则形病斑,后期中央呈灰褐色,组织坏死,剥开叶鞘,内部茎杆上有黑色条状斑,叶鞘被害严重时,稻穗不能抽出。
3、稻粒颖壳:产生污褐色、近圆形病斑,重者可融合成污褐色块状斑。
二、侵染循环
病菌在病株残体、种子以及各种野生寄主上越冬。种子上带菌,播种后直接引起幼苗发病;在病株残体和野生杂草上越冬的病菌先为害杂草,以后再借风、雨传播侵染插秧后的水稻,感病水稻上的病菌再借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此外,病菌也可以借灌溉水进行传播。
三、发病条件
1、菌源:凡上年残存的病残体、病种子数量多,如不经处理,均可引起来年发病。野生寄主菌源多,也可加重病害。
2、气候条件:天气阴冷,再加上大风,尤其暴风雨使稻株叶片多伤,可加重病情。
3、稻田管理:水肥管理不当,氮肥过多,长期深水淹灌,水稻生育不良,病害发生较重。
四、防治方法
1、消灭的菌源:病种子消毒处理,病稻草进行销毁,稻田附近或池埂上的野生寄主(杂草)也应割除销毁。
2、肥水管理:浅水灌溉,科学施肥,严禁有病水田串灌。
3、药剂防治:2%加收米80-100毫升/亩,或50%多菌灵100毫升/亩,或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170-340克/亩,或14%胶胺铜水剂125-170毫升/亩,或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60-70克/亩,兑水15-20升茎叶喷雾。
以上就是关于细菌性褐斑病症状以及防治方法的所有介绍了,希望小编的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的资讯,请关注。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